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2022两会 > 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时间 : 2022/03/04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案由:

中小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特殊阶段,加之学校、家庭等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其心理健康问题尤需重视。2021年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另有研究显示,半数精神问题在14岁之前已初露端倪,而在24岁之前,这些问题中的75%已显露出来。可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迫在眉睫。存在主要问题有:

一、源头防控不到位心理服务社会宣传力度弱,各类服务的能见度、知晓度较低,学生和家长往往“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基础教育领域“重视考试科目,轻视素质科目”的现象仍较明显,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度较低;针对家长开展的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辅导较少,很多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认识不到位,未能在孩子心理失调的萌芽阶段及时发现、理解和干预。

二、心理疏导教育力量薄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主要在班主任和授课老师身上,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和基层心理工作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多以维护安全稳定、防止肇事肇祸为出发点,忽视矛盾症结化解,人文关怀不足;卫健、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均有努力建立各种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但相关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整合。

三、干预处置能力不强。我国大致有精神专科医师4万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更加稀少。据了解,大部分精神心理专科,平均每位医生单日就诊量为30-50人次,周末可达70-100人次,人均就诊时间最多只有14分钟,对于严重心理问题患者远远不足。而且90%的极端心理事件发生在家庭,但出院、休学等变动情况未能及时反馈至社区,形成监管真空地带。

建议:

一、预防为先,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和理论研究。一是面向全社会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学季、中高考等关键点,利用电视、电台、公众号、视频号等多形式媒体,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义诊下基层、进社区、入学校等宣传活动,组织学校、医院、社区、团委、妇联等联合开展专题推介,引导民众获取更多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和资讯。二是鼓励相关专业机构和学校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并付诸实践。

二、家校互动,加强心理健康干预疏导。一是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学习,讲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强化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专职心理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评等途径,增强教师的沟通和教育能力,以及对常见健康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三是建立心理健康协调机制,形成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合作体系。行政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主要负责人制定详细方案并管理、跟进工作开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并在多方协商过程中制定措施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质量。

三、整合资源,开辟中小学生心灵沟通多种渠道。一是充分发挥各高校心理学专业师资优势和心理协会作用,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定期到中小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公益心理健康咨询。二是各级政府支持综合医院大力发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营造良好就诊环境,保证单次就诊时长;加强精神科、心理健康科人才培养;鼓励设立社会心理咨询机构,鼓励专科医师多点执业,解决挂号难、看病难的困境。三是建立学校、社区、医院协调联动机制,实现转诊转介、技术支持、协同干预无缝衔接。四是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专业力量,建立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便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