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开幕式暨第10届届中国动漫金龙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国动漫金龙奖、动漫版权交易会、中国漫画家大会、中国国际漫画节展会等一系列精彩活动轮番登场。
中国国际漫画节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漫画产业盛会。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中国动漫金龙奖发起人、盟员金城,听他谈谈目前国内的动漫现状。不久前,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宣布退休引得小伙伴们纷纷叹息。那么,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有我们自己的宫崎骏吗?
漫 画 会 消 亡?
——中国动漫金龙奖发起人、盟员金城专访
本土漫画作者稀缺
羊城晚报:金龙奖已经做到第十届,为什么会想办这个奖,当时中国的漫画处在怎样的状况?
金城:那时候国家还没有正式开始扶持动画和漫画,读者和电视观众对动画、漫画的需求非常大,日本漫画被大量盗版引入中国,而中国本土作者非常稀缺,也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当时我就想,必须要有制造明星的机制,如果靠自己的热情一个个去培养,远不能完成振兴漫画的任务。所以我想设立一个机制,每年持续不断地打造一批新人新作,这样可以使中国原创漫画走向渐渐发展的轨道。
羊城晚报:刚开始做有遇到什么困难?比如作者很少、投稿很少?
金城:作为民营企业来策划筹办这样的活动,资金是大问题,但比资金还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哪些人能给大赛投稿。我们去大学里贴海报,做直接的宣传,或者直接点对点地去挖作者,鼓励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拿来参加比赛。
获得第一届漫画金奖的作品叫《记得》,作者是本杰明,这个作品是在作者走投无路时创作的,他各处投稿,没人采纳,觉得很绝望,漫画这条路走不了,他就去广告公司做与漫画相关的分镜头原画设计。后来我们鼓励他,有金龙奖,你是不是应该把人生重新规划?他在我们的鼓励下,把作品画完投过来,结果得了金奖,一炮打响。最初有不少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的组织者说服作者投过来的,这是当时最大的困难。
羊城晚报:您提到本杰明到处投稿都没地方愿意发表,是不是因为当时的漫画杂志比较少?
金城:对。漫画的平台、杂志非常少。国家有个5155工程,扶持了5本原创漫画杂志。但到那个时候,这5本杂志几乎先后关门了。从1995年到2004年,不到十年时间,这5本杂志举步维艰。不是没有读者消费市场,而是说我们的作品没有办法满足看惯了日本经典漫画的读者的要求,他们希望看到能和日本的成功漫画匹敌的作品,但中国的原创作者太薄弱。五本杂志渐渐淡出市场,“本杰明们”就没有发表的园地了。
创作的转型升级已经来不及
羊城晚报:本届金龙奖收到的作品质量怎么样?相比往届,今年收到的作品有没有呈现出新的特点?
金城:第十届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好,很多作者投稿参赛,包括很多院校、漫画杂志组织参赛,竞争非常激烈。举个例子,上届我们也有网络新媒体的动画和漫画,但往届的作品和传统以图书和杂志出版的作品是没区别的,你分不清网络漫画和平面出版的漫画有什么不同。但这一届特别明显,网络动画作品真的就适合在网上大量被人点击阅读,漫画也是,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短小精悍、节奏比较快的特点。
羊城晚报:现在的漫画杂志发展情况如何?比十年前好很多吧?
金城: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快,从表面看,漫画杂志市场已经比较繁荣。但我做了20多年出版人,有一种隐忧。国内近5年整个平面出版大萧条的背景下,唯有动漫和青春文学这些杂志大行其道,而且越来越风光,越来越多出版商来投资做动漫杂志,但我今年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漫画杂志的表面繁荣,应该是昙花一现,杂志的寒冬可能马上就会来。因为下一代读者不再通过纸质杂志来看漫画,在杂志出版表面强劲的背后,寒流已经来袭。
我们这届的“中国漫画家大会”大胆地推出一个主题:“漫画会消亡吗?”这是所有漫画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主题,很多人甚至避之不及,甚至反感。但我们把大家最反感、最害怕的一句话提出来,是希望大家正视在互联网时代,漫画究竟该怎么发展?是把平面出版的漫画移植到互联网上?还是凤凰涅槃、重新再生?如果再不戳破这层窗户纸,漫画创作的转型升级已经来不及了。
与日美的差距主要在编剧
羊城晚报:我国的动漫跟美国、日本存在的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国内好像没有太成功的动漫形象,喜羊羊也许算一个,但很多人觉得它的形象丑。
金城:喜羊羊现在成功了,中国人把对动画的期望值都放在这部作品里,显然这是它不能承受的。《喜羊羊》是给儿童看的动画,要说这个动画的好与坏,要站在儿童动画的角度来评判,不能跟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去匹敌,人家是成人动画。不要给《喜羊羊》的成功太多的拔高,这只是一个类型的成功。
目前我们跟日美的差距主要在编剧。我们的动画编剧还是比较老套、说教,仍然缺乏鲜活感、生活细节、有趣的内容不够,过于刻板。
中国动画是个畸形的怪胎
羊城晚报:不久前宫崎骏宣布退休,为什么我们没有类似这样的人物出现?
金城:中国动漫目前还没有到大师的时代,也许可能还要再过十年、二十年,但肯定是要一步步走过去的。日本的动画和漫画这么强,当年也是一笔一划画出来的。包括香港的漫画,黄玉郎、马荣成他们,也都提出口号“画出彩虹”,实际上他们也是活生生在香港画出了具有香港特色、非常独特的香港漫画。还有台湾的《老夫子》,是华人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这就是我们的标杆,我们也会产生自己的大师,只是需要过程。
羊城晚报:但中国目前似乎没有宫崎骏做的这种动画类型,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可以看,都爱看。
金城:这里边有体制问题在,动画通过什么和观众见面?通过电视台连续播出。电视台采购怎样的动画,决定动画公司创作什么样的动画。电视台对动画的认知局限在少儿层面,基本上是少儿频道才有动画可看,这就导致中国数千家的动画公司,千篇一律地在工作室画低幼的动画造型,这是中国的奇观,中国动画在世界上就是个畸形的怪胎。
羊城晚报:没有办法解决吗?
金城: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把动画寄希望于电视台播出,必须要瞄准新媒体,比方视频网站,未来的手机和新媒体阅读,人们也需要大量的动画。我们现在开始筹谋面向新媒体播出的动画片,才能赢得未来。电视这个媒体也许会消亡的,还继续盯着传统的电视频道、死死地跟他们捆绑在一起,等于你的动画也跟着他消亡了。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大学新开动漫专业,您是怎么看的?
金城:真正的名家大师,没几个是真正科班培养出来的。像日本的漫画之父手冢治虫,他念了8年医学博士,最后转行做漫画。我本人过去画连环画,也都是自学的,不是在学院里学的。大学的定位还是应该完成基础教育,真正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创作人,只能靠个人,不能靠院校。
(来源:2013年9月29日《羊城晚报》B1版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祁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