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盟员雕塑家李春华创作的远征军雕塑群像在云南揭幕

时间 : 2013/09/06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雕像右侧为李春华

 

    93日,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之日,上午930分许,位于云南龙陵县的松山战役旧址上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像揭幕。14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从全国各地赶来松山,向当年牺牲在这里的老战友致敬、默哀!

    402个远征军组成雕塑群

    从云南龙陵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旧滇缅公路行走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闻名遐迩的松山主峰子高地,在子高地右边就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所在地——小松山。

    这原本是个普通的小山头,因扼守滇缅公路要冲,在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这里失守就意味着中国连接世界的唯一运输通道被掐断,因此,松山成了中日双方血肉搏杀之地。日军构筑起了坚固的工事盘踞山头,中国男儿的鲜血染红了每块岩石、每寸土地。如今的苍松翠柏间,仍遍布着各式战壕、弹坑等战争遗迹。

    402个远征军士兵雕像组成的雕塑群就坐落在小松山的山坡上,场面壮阔,犹如“现代兵马俑”。雕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用钢筋混凝土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等12种方阵。

    14名健在老兵专程赶来

    方阵中有闻名遐迩的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总司令卫立煌,也有名震一时的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还有抗日名将戴安澜、孙立人等。

    娃娃兵雕像个子不到1.5米,身上背着枪、弹药袋、干粮袋、水壶等。据说该形象来自于美国记者当年的一张战地照片。照片上的娃娃兵在胜仗后恨不得把战利品都背在身上。

    雕像群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健在老兵像,他们身穿大衣,双手插在衣袋中,头部微低,脸上写满了沧桑。这28位老兵最年长的是付心德老军医,现居龙陵县城,已113岁;还有爬过野人山唯一存活下来、现居安徽的女兵刘桂英;有当年奉命攻打龙陵平戛的女兵陈宝琛,也有主持松山爆破的工兵鲍直才等。今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14位远征军老兵,都悉数在列。

    盟员雕塑家为老兵塑像

    这一宏大的雕像群出自广东佛山盟员雕塑家李春华一人之手!

    2005年,正在寻找创作题材的李春华看到一部反映远征军滇西抗战的纪录片,从此开始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最终萌生了要为远征军老兵塑像的愿望。从2011年初开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将60多年前那道气贯长虹的民族精神之光重现松山。

    耄耋之年还拖着病躯挣扎着来松山,老兵们直言,是出于一种情结。今年89岁的广东老人梁振奋是广州唯一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他在18岁那年投笔从戎,被空运到兰姆迦接受训练,后来作为38军侦察兵在印缅边境丛林里和日军战斗,几次与日军遭遇都与死神擦肩。战后,梁老再没去过缅甸,不过他多次到云南,在腾冲国殇墓园,他向烈士纪念碑深深鞠躬;在瑞丽河边,他向对面的缅甸山区深深眺望!他在现场高唱抗战军歌,“中国领土一寸都不能丢”。

    “我是感动于雕塑家的那股劲!”梁振奋说,为了给他们雕像,李春华一次次赶到老兵家里,或请老兵到工作室面对面塑像,有的老兵头像甚至需要雕塑一个多月。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表示,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源于内心的需要,表达了对历史、对祖国、对军人的尊重,对人类正义、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尊重。

    做如此大一个群雕项目,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曾有人提出过出钱冠名,但遭到了李春华的拒绝。他自掏腰包约200万元,亲手制作所有头像,然后以整体捐赠的方式将402个雕塑全部捐赠给龙陵政府,李春华说:“在我看来,这能体现当代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感,我也想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后辈铭记中国抗战的悲壮历史做一点事。”

    2009年,李春华凭作品《中国标准》在上海世界博览会雕塑设计成果展一举成名,201011月,他将《中国标准》落户千灯湖后,开始寻找新的艺术题材。当时,中国远征军以及滇西战役等影视作品风靡全国。他发现,对于当年的国军(所有抗日的国家军队),目前还没有其他艺术家进行过大规模大力度的创作。另外“我个人对抗战老兵英雄们的敬仰之情也是一个促使我创作的动力因素”。

(来源:羊城晚报、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