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永 仁者寿
──民盟省委和中大北总支慰问盟员、著名肝癌专家李国材教授
2013年1月底,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在广州竹丝村的中山大学李国材教授家中,满瓶的郁金香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客厅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原来,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常委、中山大学北校区总支主委汪华侨教授和民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欧贻宏,带领盟省委机关和总支的同志来给著名的肿瘤医学专家李国材教授送上新春的问候和祝福。
李国材教授是建国前参加民盟的老盟员,曾任民盟广东省委常委、中山医学院支部主委,对广东民盟、特别是原中山医学院民盟组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民盟省委和民盟中山大学北校区总支每年春节前都派出领导前往慰问李教授,送上慰问金和水果篮。他们的前来都得到李教授及其子女亲如家人般的热情接待。
李教授虽然行动不便,仍坐着轮椅出来接待了我们。看着眼前的老人,不禁回想起李教授那曲折而辉煌的过去。李国材教授于1950年4月响应祖国号召,从澳门镜湖医院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工作。同年12月,参加首批中南军区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担任医疗手术队队长,奔赴朝鲜三登前线参加第五次大战役救死扶伤,并荣立集体三等功。次年10月回国后,在中山医学院(后并入中山大学)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多年。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先后担任广州地区肝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组长,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中心主任,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会会长。
1963年,李教授参加华南肿瘤医院(后改名:中山医学院肿瘤医院)的筹建,他带领医院肝癌防治协作组克服重重困难,远赴上海等地学习经验技术,下基层实地调查,为医院肝癌临床治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肝癌防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文革”期间,李教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但他矢志不渝,怀着对祖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坚定追求,在“牛棚”中仍认真学习、总结、探索。1971年,李国材组织成立了“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中心”;同年秋天,他应召赴京参加周总理亲自主持的医疗小组为中央领导治疗;1972年仲夏,他参加赴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日夜战斗在抢救病人的战地上……他曾为海南省一患者施行巨大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该患者健在30年1个月,为当时世界上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病例。他与人合写的《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论文,影响广泛,多次被国内外多部肝癌防治论著引用。由他首先提出和实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新疗法”,推广应用至今。
李国材教授教书育人数十年,他以对医疗事业的认真和执著的追求、把病人当作自己亲人的医者仁心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培养了满园桃李。他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和领域的栋梁和杰出专家。李国材教授的学生、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等职的万德森教授,深情回忆他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时,高度评价他的“爱心、信心和责任心”。
李教授退休后仍心系病人,曾在85岁高龄时行程2700公里,对术后病人的健康情况跟踪随访,并编著《癌王克星》。多年来,他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关心民盟事业,经常收看新闻,阅读盟讯。看着这位对国家医疗和教育事业及民盟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人,我们由衷地祝福他──智者永,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