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奥运精神长存
——记民盟十一大代表、民盟惠州市委主委、惠州市体育局局长邓穗玲
民盟惠州市委主委邓穗玲
邓穗玲是惠州市体育局的一颗明星,在她的领导下,惠州市体育局成为近几年来业绩辉煌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她的敬业精神、专业作风和那颗充满仁慈的心,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她就象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车轮,在工作的岗位上飞转。
从北京奥运火炬惠州接力活动说起
北京奥运火炬惠州接力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惠州大地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邓穗玲时任火炬接力惠州站传递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谈起这次大型活动的组织情况,邓穗玲说:“这次火炬传递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首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市委书记黄业斌、市长李汝求多次亲自主持会议,黄仕芳常务副市长、谢端副市长亲临一线指挥,协调解决了许多困难,没有他们的重视,这次活动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其次,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这次活动涉及的部门之多是惠州历史上少有的,共有三十多个,可喜的是各有关部门都对完成此次任务非常配合,体现了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精神。在这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交了一大帮朋友,一帮做事的朋友,就是铁哥们!”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邓穗玲是如何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又是如何看待人生奋斗价值的。
关于这次活动遇到的最大问题,她说:“承办北京2008奥运火炬活动,在惠州是第一次。首先是筹备时间长。准备工作从07年7月份就开始了,历时十个月,中间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方面都是动态的,必须不断调整,不断地完善,针对天气变化的预案就做了4个。其次,由于涉及的部门多,如何协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工作过程中有许多酸甜苦辣,但我感觉到,只要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一切都会得到对方的理解,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邓穗玲高高的个子,衣着朴素而不失优雅;长相和霭可亲,略显疲倦的脸上两眼炯炯有神,举手投足干净利落,显然与她做事风格相吻合。她在惠州长大,70年代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是当时该校最年轻的讲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父亲要她弃教从商,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于是她带着对惠州的眷恋,从大都市回来了,投身到了惠州港的建设中,成了惠州港的开荒牛、一名港口企业的管理者。
从一个大学教师转而搞经济建设,可以说是180度大转弯啊,肯定有些不适应,按她现在的话来说,她至今仍后悔当初的这个选择,因为她对教育有着深深的爱。然而,依着她走到那就到那生根开花的倔强的个性,不但没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反而让她的能力在惠州港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的发挥,她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市委领导的注意,1997年被任命为惠州市港务管理局副局长,2003年被任命为市体育局局长,这是惠州市第一个担任政府职能部门正职的民主党派成员。
到体育局上任不久,她便承担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申办2010年13届省运会承办权的任务,对于体育事业不甚发达、基础设施薄弱的惠州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此,她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凭着她多年磨炼出来的不倔不挠的精神,凭着她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凭着她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惠州市取得了2010年省运会的承办权。她出色的工作又一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而这一工作的成功,无疑又为接下来成功举办奥运火炬接力惠州站传递活动的顺利进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是展示惠州形象的极好机会,必须把惠州最美的一面显露出来,因此,能否成功举办,对惠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邓穗玲说:“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惠州传递活动提出了平安、有序、热烈、圆满的工作目标”,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做起来可是相当的不容易。传递路线的选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线路的景观既要体现惠州经济社会、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特色,又要符合安保工作要求,仅路线方案几经修改,多个预案。“筹备工作量大,困难多,要求高,”邓穗玲强调说:“安保工作是筹备工作中要求最高的,安全问题要保证万无一失,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公安部门工作效率高,反应快,安保能力强,为火炬传递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言谈之间看得出来,邓穗玲对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充满了感激之情。
火炬传递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市民爱国爱乡的热情,无数的志愿者为活动默默地奉献,让组织者大为感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结束后,百万观众竟没有在现场留下垃圾,惠州市民良好的素质真是可圈可点,对此,邓穗玲的评价是:“有这么强有力的市领导,有这么好的观众,加上火炬接力活动成功的组织经验,我对在惠州成功承办下届省运会充满了信心。”显然,她一点也没有谈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是把功劳归于别人,这就是她的为人。
从局长到民盟主委
2011年9月,民盟惠州市委第八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邓穗玲再次当选为民盟市委会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年2月,在政协惠州市十届三次会议上,邓穗玲被委员们选为政协副主席。
虽然成为了一位市领导,但体育局的事、特别是省运会的事显然还离不开她。
2012年,全省瞩目的广东省体育运动会首次在惠州举办,对于惠州来说,又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承担这么盛大的赛事,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刚体育场馆建设就要投资10多亿,这对邓穗玲无疑又是一个大挑战。火炬接力活动一结束,她便马不停蹄、全力投入到筹备工作之中,加上政协和民盟市委的工作,其忙碌程度不得而知。
肩上担子更重了,她却说:“没什么感觉,就是工作节奏得更快、脑子也要转得更快。对于搞体育出身的我来说,问题不大”。她依然把工作当成乐趣,但实际上那种工作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为了完成体育场馆的建设,她就得使尽浑身解数,上下沟通、左右联系,经常要推开好多“挡路石”、“啃”不少硬骨头,很多问题都超出了她的职权能处理的范围,但她信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凭着一股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奥运精神,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各体育场馆建设顺利进行;她每天工作都在十二小时以上,在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体育局工作人员的榜样。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育局不大不小也是一个“庙”,得为民做事,这是邓穗玲日夜牵挂的事情。体育局日常工作主要有三大块:一是群众体育;二是竞技体育;三是体育产业。在邓穗玲的领导下,惠州市这几年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近几年来通过完善体育设施,成立各类协会,培养社会指导员等,使群众体育一改以前沉闷的局面,各种运动全面开花,全市体育人口比重达到了52.3%;二是竞技体育,以承办第13届省运会为契机,促进全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竞技体育实力上一新水平。三是体育产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彩票销售量每年平均增长27%,2006年销售量为8000万元,2007年为1.06亿元,2008年为1.3256亿元,名列全省销售量的第六名。她说:“这是全局上下共同协作的结果。”毕竟是搞体育的,她总爱强调协作——奥运精神之一。
作为民盟惠州市委主委,她认为,一名参政党的领导干部不但要与执政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也必须保持一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从当选主委开始,她就抽空到盟市委、统战部、各有关部门调研,全面掌握民盟市委的情况。在换届后召开的首次主委会上,她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盟市委工作的主题是“学习、团结、干事”。她要求盟市委领导班子要成为市盟团结共事的表率,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开创民盟市委工作的新局面。她对正副主委进行了分工,并配备专职干部协助,每个领导都有责有权。
邓穗玲非常明确感觉到:盟机关在盟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上任后首先抓的事就是转变盟机关作风,机关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工作规范化;每一个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并按要求严格实施,讲究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显然,她把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作风带到了盟市委机关,短短几个月时间,盟市委机关就产生了积极的变化,效率更高了,服务态度更好了,工作更加透明了。
她说:“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我们做领导的,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材、培养人材、使用人材,民盟人材济济,我要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人材发挥作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后备干部。”她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把盟员的事装在自己的心里。例如,当她获知市里要选拔二个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实职情况后,立即行动,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为民盟争到了一个名额,把一位优秀的盟员推向了领导岗位;当她了解到一位专职干部在机关工作多年,成绩突出,便与统战部门协商,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召开主委会研究,解决这位专干的待遇问题。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她牢记费老的教诲,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事、做实事。
同时兼任几个不同的主要角色,每天这么多的事情,她又是怎样“转”过来的呢?她说:“也不难,我用网络,我的下属常和我在网上办公,通过电子邮件甚至QQ交换意见,这样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及时解决问题。”原来,别看她已年过50,使用电脑却是非常娴熟,一部手提电脑常带身边,即使是出差在外,一样能快速处理公务,看来她工作的效率可真高啊。
作为一个担任正职的民主党派成员,如何与所在单位党组合作?她解释说:“党政是有分工的,书记管党务,我管业务,但涉及到人事等交叉的问题,那就要大家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奥运精神,我们通常是在会前沟通,求大同,存小异,先取得共识,再上会研究,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矛盾。在分岐面前讲胸怀、多包容,事情就好解决了。”这简短而朴实的一席话,正说明了邓主委胸怀坦荡、刚正不阿而又善于沟通的个性,也正好道出了体育局班子多年来团结协作、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根源。也正是这个主要因素,体育局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市百佳支部”。市统战部也对体育局作出了非常肯定的评价:惠州市多党亲密合作的一个范例。
邓主委说:“中国人每个人都很棒,但合起来就不是人家的对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体育精神不够,奥运精神不够,我们的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一条强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