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果蔬保鲜“魔法师”

时间 : 2012/12/11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果蔬保鲜“魔法师”

——记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维信

 

陈维信教授

他,在果蔬采后科学与保鲜技术领域成果显著,让岭南佳果在国内外飘香,让人们品尝到更多更鲜美优质的蔬果。他,重视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保鲜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热带、亚热带果蔬的出口和内销,显著提升了果蔬的商品竞争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他就是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维信。

觉得农业重要就选择农业

三十多年前,陈维信选择到华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学专业学习,从此他与农业和果树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年代的家长不像现在的家长,从小学就开始为孩子计划将来读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把所有的路都铺好。那时是学生想读什么专业就报什么专业。我就觉得,农业很重要,像瓜果蔬菜都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现在很多人对农业有偏见、不理解,觉得学农没什么用,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陈维信这样谈到。

1977年,大学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一年后,为了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他考上了华南农学院研究生,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师从李沛文教授。“当时研究生招很少人,而且很多人年龄都比我大,李沛文老师有3个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果蔬保鲜,”他告诉记者,李沛文教授是人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1981年,陈维信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由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追求学术进步,198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了意大利进修一年,1999年又去了美国进修一年多,这些经历增强了他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同时也认识到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设备对于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性。所以2000年回国后,他致力于改善采后专业的实验条件,努力进行实验室建设。2002年,“广东省果蔬重点实验室”被批准成立,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投入建设经费800万元,并于2005年12月通过了由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被评价为“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相结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一流的果蔬保鲜研究与开发实验室。”

过硬技术护送数十万香蕉进京

38年来,陈维信一直从事热带亚热带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南方果蔬尤其是香蕉、荔枝、番木瓜等的采后处理、贮运保鲜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促进我国南方果蔬的出口和内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方气候高温多湿,荔枝、香蕉等热带南亚热带水果采后更容易成熟变质和腐烂,严重制约了水果的出口和内销,我国每年有20%—40%的水果是烂于采后的流通、销售过程中。”为此,陈维信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理论联系实践,借鉴传统的方式,在研究思路上创新,在保鲜技术上改革,明确提出了建立采前技术与采后保鲜技术相结合的水果保鲜系统工程的技术思路。

10多年前,陈维信和一家公司合作把几十万斤香蕉运往北京。香蕉和荔枝一样,是很容易烂的。解决保鲜问题是关键。陈维信说:“当时,我和研究生们在实验室反复做了多次实验,决定采用‘果菜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工程技术’后就开始送香蕉上路了。那时候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信心又担心。信心是因为已经多次在实验室里取得成功,但因为实验室操作的量毕竟很少,条件也和真正运送时的不一样,所以又非常担心。为了能亲眼看见结果,我和那些公司人员一起去了北京。列车冻藏箱温度是非常低的,不能坐人,所以我是搭乘飞机去的。当我打开锁,推开用铅封的门,第一眼看见那些香蕉新鲜如初时,心里真的很高兴,觉得自己成功了!”

让洋顾问秋天吃上鲜荔枝

科研的难题总会是一个接着一个。广州每年都会请国际专家来举办咨询会,卢瑞华当省长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洋顾问,每年都用不同方式接待他们。有一年,卢省长在发邀请函时说要请他们吃荔枝。当时是7月,荔枝正上市,味道鲜美,色泽红艳,可开会时是11月份,广州早就没有荔枝了,国外也没有。但作为省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再怎么也要实现诺言。怎么办?当时,省发改委的一名领导找到陈维信,要他负责这件事。“当时我真的觉得很难,表示自己没这个本事,因为一般来说,荔枝的保鲜期充其量就是三、四十天,再怎么都不可能保鲜到3个月。但该领导说了无论怎样都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没办法,只好顶着头皮做这项不符合‘科学事实’的研究。”

他告诉记者,荔枝放不了多久就会变黑,不好看;冰冻后会变成冰棒一样硬硬的,不好吃。所以他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多次实验后,通过急冻技术解决颜色变黑问题,然后用一定浓度的酸解冻,终于能基本解决这两个问题了。然而随后,新问题又来了,荔枝的解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融化成水,所以他又在了解白天鹅宾馆的条件下,计算出在那个空调温度下从解冻到吃要多少时间,如果超过了时间,荔枝就不好吃了。“开会那天我也去了,省长讲完话后就说请大家吃广东的新鲜荔枝,一声令下,迎宾曲响起,一队穿旗袍的服务员托着果盘,缓缓地走出来。荔枝非常鲜红,放在果盘中央,旁边放着干冰,有白色的烟雾冒起,像仙女下凡那样,很漂亮。来宾们看见了,都非常高兴,热烈地鼓起掌来。”当记者问到省长有没有奖励他时,他浅浅地笑了一下说:“我做这个项目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想让老外吃到荔枝,让他们知道广东人好客就行了。我觉得,你做了工作,付出了劳动,别人在心中认可你就行了,不一定要什么都得奖。”  

谈人才培养

陈维信对待学生非常严格,他希望他们都能学有所成,不但要学会做事、做学问,还要学会做人。“我经常对他们说,只有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竞争力。我不爱给他们讲革命大道理,我会结合生活中的事实告诉他们一些浅显易懂的人生经验。”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所培养的毕业的研究生有些已成为教授、教授级高工、副教授,有些成为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骨干,有些在美国或国内攻读博士学位,有些在美国、法国和国内重点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还有的研究生获得了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

提及对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的寄语时,他说:“首先要认识到做这一行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第二,研究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第三,农业是应用型学科,面对高速发展,一定要站得高,视野广,‘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看到产业的前瞻性,和国内外的趋势。第四,要能说,会写,善干。什么是善干呢?就是要有悟性的干,我经常对研究生说要多看别人的文献,吸收别人的优点,掌握别人的先进技术。现在有的人动不动就说创新,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旧的。所以创新是在前人、旁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意见。”  
  
    简介  

陈维信,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华南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科学与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热带作物学会香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果树学报》核心审稿专家,《保鲜与加工》编委,国际园艺学会会员,曾在美国和意大利合作科研、进修。研究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物流技术。

其主持的项目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近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农业部“949”项目等省部级项目二十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学术专著7本。主编的《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被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麦博)

(本文来源于 2012年12月01日《广东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