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
----记南方医院消化科刘思德教授

内镜微创手术中(右一为刘思德教授)
2010年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自然科学基金、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公布了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我省有13位专家入选,刘思德教授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消息传来,熟悉刘教授的人没有丝毫惊讶,因为他们知道他早已是站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与微创治疗最前沿的研究者,他早已凭借精湛的医术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
刘思德教授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汩罗县。198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1997年获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1992年至今工作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目前任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疗临床与研究工作,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对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热点有深切了解。围绕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微创治疗积极开展和引进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多次赴日本及欧洲学习和进修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特别针对大肠的特殊形态肿瘤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和临床研究。国内内镜学科的元老姜泊教授曾在接受《医师》杂志专访时称赞他:“非常年轻有为的刘思德教授……他在大肠镜和大肠癌早期诊断方面,在业界做到了前一二名。在某种意义上,后来者居上,他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
镜中乾坤
消化科是南方医院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华南六省唯一的消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内镜尤其是胃镜和大肠镜是南方医院消化科的特色学科,早期胃癌和大肠癌的内镜发现和治疗在国内医院中皆处于领先地位。
内镜的通道尺寸仅有2.8毫米,虽然小,但功能却很强大。内镜不仅可进行检查,帮助患者在早期发现癌变,更能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切除病变,手术造成的创伤小,病人不需承受普通开刀手术带来的风险和创伤。刘思德教授于2001年最早在国内报道大肠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形态,此后,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治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尤其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进行了多项创新和改进,解决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技术难题。刘教授EMR手术的数量和疗效均居国内领先地位,由于他精湛的医术在业内广为所知,很多病人慕名而来,国内其他医院难以治疗的疑难病例也都被介绍到他的诊台前。
目前,刘教授已就平坦型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治方面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第一作者)。作为学科前沿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刘思德教授的研究成果不止如此。他提出的新型单气囊小肠镜设计思路获得国家专利。小肠全长达6米,且高度游离,传统推进式小肠镜无法完成经口送达盲肠的全小肠检查。2003年问世的双气囊小肠镜经口送达盲肠的成功率低,检查时间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针对双气囊小肠镜存在的以上不足,刘教授提出了引导式单囊小肠镜的设计思路,并于同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产品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高效能小肠镜。针对胶囊内镜的海量图像存在人工读片效能低下容易漏诊的缺陷,他提出数字化图像过滤系统的设想并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及省部“产学研”项目重点资助,这一系统可将胶囊内镜海量图像中无诊断价值的图像过滤掉90%以上,可极大提高诊断效率,预计于2010年底可完成。在生物人工肝研究方面,他针对人源性生物材料及人源性肝干细胞研究提出了创新观点,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肝腺瘤细胞全功能永生化建株研究”的设想并于2007年获国家“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的两个重点项目资助,担任课题组副组长及子课题负责人。
此外,他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每年超过30次被邀请在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大会上进行这一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手术演示,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2007年他受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托担任《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指南》起草人,并于2007年11月当选为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向壁不停手
在内镜如此狭小的操作空间内完成病变的切除,可用的仪器少之又少,真称得上是螺狮壳内做道场,操作难度之高、要求之精细可以想见。说到印象深刻的手术,刘教授谈起了2004年10月的亚太地区消化病周。当时,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亚太地区消化病周第四届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的消化领域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消化科专家云集北京探讨肠道内镜技术进展。在这次大会上,40岁的刘思德教授被推荐做“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切除术”的手术演示,是所有手术演示者中最年轻的一个。向同行做手术演示对刘教授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在几千名同行的注目下做手术却完全不同,他在手术操作间的一举一动都被现场直播到会议现场。而且当时大会组委会准备的演示的病例肿瘤病灶大,手术切除困难,如果演示“砸锅”那就真落下个“国际笑话”。刘思德教授从容地走进了手术操作间,几千双眼睛看着这位陌生的年轻人。只见他准确地将内镜插入病变部位,正当肿瘤切除一半时,由于会议提供的内镜刚从国外拿来,第一次使用,参数设计等不够熟悉,一刀切断了血管,造成了大出血。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出血将影响手术视野,而且病人会因出血引起休克,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在平时出现这种情况医生会中断内镜手术改为开腹手术。当时会议组织者向与会专家征求意见,想要把直播画面切换到另外并行的手术演示现场,但被参会专家拒绝,大家都急切的想知道在手术出血的情况下,这个年轻人将如何处理。哪里容得多想,刘思德教授迅速采用当时国内尚极少见的银夹止血法,用三个夹子“啪、啪、啪”夹住出血口,五分钟后,出血停止了,肿瘤被顺利切除,手术圆满完成,顿时会场掌声雷动。现在说到那个手术,刘教授仍然难掩激动,他略显遗憾的说,放到现在这样的情况,他只需一个夹子5秒钟即可止血。可是,在当时几千名前辈专家的视线下,这样突发的状况,年轻的他如此表现怎可不谓之从容镇静!
医者仁心
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作为医生和学者,刘思德教授不仅在科研和手术方面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己,对于广大患者乃至普世大众他更是秉着一颗热忱的心,时刻以减少病患疾苦为己任。
刘教授说大肠癌是我省的高发癌症之一,每年因大肠癌致死的病人很多。虽然早期大肠癌只要发现就有98%几率可治愈,但是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并不简单。30年前,早期大肠癌的发现比例为5%左右,30年后的今天,这一比例仅提高至约10%。这不仅与人群尚未对此疾病引起重视有关,也与医院设备和医生的水平及政府未将大肠癌检查列入国民医保范围有关。鉴于这些因素,刘思德教授认为应该把大肠癌的诊断重点放到癌前病变:如大肠息肉和侧向发育型肿瘤等的发现上来。因为,这些癌前病变都有很高几率转化为大肠癌,并且比较容易被医生辨别,故而,这一工作较容易推广,一旦在全国实现将大大提高大肠癌的发现和治愈几率。但国内目前工作的重点仍是早期大肠癌的发现。刘教授说他将努力在《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指南》将来的修改中加入这样的概念:即将早期大肠癌的诊断重点切入到癌前病变上来。他深信,这一观念的推广将会把我国大肠癌的防治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刘思德教授认为业界要对这一观念在全社会进行推广,使得政府接受这一观念,逐步把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检查纳入国民医保范围,才能真正推进这一工作的普及,提高大肠癌的防治范围和水平,造福广大人民。此外,刘教授还一直致力于减小内镜被检查者痛苦的工作,他提出的数字化图像过滤系统正是针对胶囊内镜读图繁杂的技术瓶颈,简化这一无痛内镜的工作量,在不久的将来可使更多患者受益。
是要给学生上课的教授,是要给病人诊治的医生,是要在全国各地的学术交流会议上讲座的学者,刘思德教授游刃有余的处理着自己的工作,只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就在我们采访他的那天,下午他就有五个手术安排。挥手告别刘教授的时候,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我想起一句古语:南方有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