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途裸奔”成就“中国标准”
——记世博雕塑《中国标准》作者、南海科技支部盟员李春华
程 宏
李春华
李春华作品《中国标准》
李春华,1965年生,祖籍广东始兴,南海科技支部盟员。任职于南海区南海市政管理局,主要从事景观建筑和环境雕塑的创作及设计工作。近年来注重研究传统营造法式、材料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主要雕塑作品有:《和平·参与·发展》、《天地间》、《硕果》、《太阳·星星·月亮》、《南海明珠》、《跨越》、《逝去的龙窑》、《东方雄狮》、《发现的雕塑系列》、《板根系列》、《哈斯特景观系列》、《新太湖石系列》、《红墙系列》、《结晶石系列》、《中国标准系列》、《新青铜器系列》、《肥胖的机器系列》;主要景观建筑作品有:陈氏书院、郑大仙祠等。其近期的雕塑作品《中国标准》入选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广佛地区唯一入选的景观雕塑作品。
谈到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经历,李春华的总结是自己在“歧途上裸奔”。
“误入歧途”不停步
那是1980年代的中后期。李春华历经辛苦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从粤北林区懵懂来到了省会广州求学。他用明澈的双眼环视着这个新奇的大都市,沉浸在梦想即将起飞的兴奋中。然而,过了不久,当写在脸上的喜悦还没散尽,他便发现自个走进的学校并非兴趣所在,感觉所学专业将来要想弄出点啥名堂的话,必须得从提高艺术修养的高度来才行。
早在老家始兴,他曾有一小段时间接触过绘画,有个高他一届的落榜考生由于文化成绩不佳而转向美术。当时并不知道还有美术学院一类的学校可以报考的他,自己却也产生过转学美术的念头。或许是少年的想象一直就如天边的云彩,到后来不知怎的不了了之,依旧随着百万大军拥向了那独木桥的桥头。
在广州,就读的学校离美术学院并不远,每回经过他总是看到那些要么蓄着长辫,要么理了光头的师生觉得很是好奇,常常进去打个转。走过两旁尽是高大百千层树下的林荫小道便是雕塑系,珠海渔女分好几段散置在走廊,课室门总微微躺开,高过人眼处下垂着厚厚的白色帘子,写着“人体写生,闲人免进”。想着自己也并非个闲人,可也由于没有一个认识的而找不出进去的借口,这样的门槛从来就不好意思踏进一步。
不过,李春华是一个敢于付诸行动的人,虽然他的学校没有美术老师,但他自己还是找来泥巴,自个鼓捣着帮同学雕塑起头像来。这是他在雕塑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不过这在当时的学校老师眼里算得上是“误入歧途”。他的这股学习雕塑的热情行动从未得到肯定,更别说赞扬。但有那么一位老师至今仍令李春华难以忘怀,那是一位参加过东江纵队、打过游击的老革命
“歧途”路上遇知音
李春华在雕塑方面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教育,全凭自个摸索。他注重研究传统营造法式、材料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令他的作品独具一格。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案台上摆满了各种雕塑作品,造型奇特。断臂的“维纳斯”被他重新大胆演绎,颠覆名作,令人震惊。
然而,刚开始,李春华的作品并未得到业内人士认可,他也深感迷惑,觉得自己的东西拿不出手。李春华曾向多位正宗的雕塑家请教,得到回答或是建议到美术学院再进修进修,打打基础;或是直接告知作品不立体,体积感不行。不过,李春华一直没有再进美术学院,而现在他更庆幸自己没有去接受学院派的教育,因为那会妨碍他跳出各种的条条框框,更加自由地思考、创作、创新,也就不会有今天这独具一格、富于李春华个性的作品。
对于一个在“歧途”上奔跑的人,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引导者,一个慧眼的伯乐,李春华幸运地遇到了。当李春华抱着“不丢份”的心态,用当今好像最没诚意的电子邮件方式,把当年用“英石”做的系列作品《发现的雕塑系列》作品发给著名雕塑评论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著名雕塑评论家
《发现的雕塑系列》作品是李春华用“英石”拼接做成的,强调的是一种“发现之美”。孙振华在看过后指出,“李春华的雕塑是一种另类的雕塑,与通常的‘雕’或‘塑’的造型方式不一样,李春华雕塑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是被发现出来的。这是一种新的雕塑方式。”
著名雕塑家潘鹤在看了李春华的这系列作品也感叹,“初看雕塑,先是觉得很奇特,造型变化又多、纹理也很丰富,不像是从传统的雕塑手法中来,听作者介绍才知道是用‘英石’直接拼接而成,然后转化成青铜。用石头经过‘拼凑’也能成就出优美的雕塑造型,真是‘激死老师傅’。”
“李春华的雕塑意义在于,他努力在雕塑的创新尝试中,引进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和趣味,在雕塑创作中发现和开掘中华文化的民族根性,让雕塑的创作具有新的可能。”孙振华给予其很高的评价。
《中国标准》问鼎世博会
作为广佛地区唯一一件入选世博会的景观雕塑作品,《中国标准》凝聚了他不少的心血。
他给《中国标准》写的艺术简介是:国家的强盛伴随着的便是文化的自信。
千年回望,自汉唐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从来也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扬眉吐气。信息化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标准化的时代,进入新的千年也进入了一个中国标准的新千年!新中国经过了六十年的建设,尤其是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国富民强、经济高速发展,恢复了曾经的文化自信。
这个始终坚持“和谐”理念,誓“不折腾”,走着自己独特路径的东方巨龙的治国安邦理念、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文化价值观、科学技术尺度以及这里形成的艺术思潮等,都将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广泛和普遍的“中国标准”。
《中国标准》雕塑作品巧用了代表我国古典建筑力学传递智慧和建筑审美结晶的构件“斗拱”作为元素,与来自西方工业文明,当今世界普遍使用的精准量度仪器“游标卡尺”作有机融合,艺术加工而成。
上海世博会的主会场场址原来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从诞生之时起,它就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既承载了一个民族濒临绝境的富国强兵之梦,也开始扭转国人由内控天下到外向海洋的世界观。《中国标准》雕塑作品树立在曾经是江南造船厂的上海世博会江南广场,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今天日益强盛起来的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雕塑的斑驳铁锈颜色还可以唤起人们对往昔民族工业的沧桑记念。
《中国标准》的成功创作更是他艺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将推着他继续向前奔跑。
往艺术圣殿裸奔
在雕塑路上奔跑了20多年,如今的李春华得到了理论界人士精神和学术层面的支持,作品也开始被市场接受。供职于政府部门的李春华从事的是景观建筑和环境雕塑设计创作工作,这让他对于佛山的城市景观建设以及公共艺术发展尤为注意。
“佛山的文化艺术积淀深厚,从业人员众多,可对这个时代的主流‘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多,佛山的当代艺术氛围远不及十几年前被人戏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这是李春华眼中佛山当代艺术的现状。被命名为“设计之都”的深圳这次世博会雕塑展有两件作品入选,远胜广佛地区的一件,深圳的当代艺术远走在了佛山前列。
“公共艺术品是城市个性的体现,能够为城市增添光彩。”李春华强调。去年,广佛地铁出入口“门庭”方案最终敲定,方案很好地融入了佛山特色的剪纸元素。不过,在李春华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表示“地铁出入口除了禅城和桂城两个式样的‘小门庭’外,前面大大小小的城市开敞空间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妆点,增加地铁出入口的标识性和景观性,我们佛山的雕塑家(包括陶艺家)、画家和书法家,甚至连作家和诗人都可以有很好的发挥。”
作为一个已经起飞的雕塑家,他说,飞奔虽然很累人。但,我还是要一个劲地往前冲。我已经是一个忠实的艺术信徒,恨不得往前头高处的艺术圣殿裸奔。
主要艺术活动:
1999年参加广东工艺美术展:获得一等奖;
2000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广东地区展;
2001年参加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会场雕塑全国征稿活动:获得优秀奖;
2004年参加南沙开发区主入口景观雕塑全国征稿活动:获得优秀奖;
2005年参加广州城市原点景观雕塑全国征稿活动:获得优秀奖;
2006年参加全国城雕委《和谐》全国征稿活动:获得优秀奖;
2007年在全国重点期刊《雕塑》杂志发表作品
2007年参加《2007上海“泛·雕塑”展》:优秀奖;
2008年参加首届《广东雕塑大展》;
2008年在全国重点期刊《雕塑》杂志发表作品
2008年参加北京宋庄《众声喧哗》雕塑提名展;
2008年参加《佛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
2008年雕塑作品进入北京798文化艺术创意区;
2009年参加中国动力——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
2009年参加《广佛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9年参加《佛山现代陶艺台湾交流展》;
2009年参建国六十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9年参上海世界博览会雕塑设计成果展;
2009年在全国重点期刊《雕塑》杂志发表作品;
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9年系列作品进入深圳园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