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白云出处从无例

时间 : 2008/07/25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白云出处从无例

——记盟员、佛山三水区博物馆馆长谢志昌

 

在广肇高速公路三水段路边,矗立着一座“纪元塔”,这是佛山三水区博物馆的主要标志,而该博物馆馆长谢志昌是民盟佛山三水区总支的盟员。

扬三水裱艺,夺全国金奖

清朝以来,走出去的三水人就以书画装裱技艺闻名于世。谢志昌得知原任广州市装裱研究会会长的曾作尧就是三水芦苞人,就三番四次登门拜师,甚至冒充亲戚登门,终于被收为学徒。后来,他又求教于北京荣宝斋的三水人、装裱大师邓满江,最终与号称“中华第一裱”的刘金涛结缘,两年后,当刘金涛看到谢志昌寄来的装裱“复制品”,打电话给他笑着说,“你可以过来请我吃饭了。”他终于成为刘老的入室弟子。1994年,在刘老的极力推荐下,谢志昌为启功装裱,受到启功先生的称赞,誉为“岭南第一裱”。

2000年,在“千禧年”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大赛上,当他将与来自北京的一位高龄书画装裱家为金奖一决雌雄时,有3位评委希望他放弃比赛,让出金奖。对此他不同意,他说,“这要靠真才实学,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怎么能说放就放。”

为了赛事公平,主办方让谢志昌与那位装裱家当场一试高低。中国装裱艺术最基本的功夫是“调浆”,步骤是将一种名为“石菜花”的海草放入水中加温熬制,从30℃上升到70℃,双手要不停地搅动揉搓,以使材质均匀粘爽。只有用“石菜花”裱的画才可称得为“上品”。当谢志昌将经过二十多年磨练的双手在70℃的热水中仍不动声色地搅拌时,对方早已在水温50℃时退缩了。谢志昌毫无异议地摘取了“金奖”。从他开始,三水人登上了中国书画装裱技艺最高规格的颁奖台。

交书画朋友,办群众博物

国画大师傅抱石曾在《装裱难》一文中说过:“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而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技艺精湛的装裱大师虽不为外行所知,但在艺术界却深受书画大师的尊重。

谢志昌从16岁以20元求得关饶峰的字画开始,就走上了收藏字画的道路。“文革”中,他得知黎雄才、关山月在三水农场接受“改造”时,主动登门求教,自此与两位大师结下不解之缘。在35年的装裱生涯中,他边求学边为名家装裱,边收藏名家字画。他走遍大江南北,先后为启功、武中奇、赖少其等海内外名家装裱作品。成为珠三角有名的书画收藏家。黎雄才为他题字:“白云出处从无例”,赞扬他自学成材,融会百家,自成一体。

三水区的宣传部长曾在桌子上摊开一副破旧不堪的字帖,让他为其断代,并说出作诗人是谁。谢志昌很快断定字帖是清代佛铸制督导官唐英所作,并根据宣纸纸质推断出字帖的年份是1767年,令人叹服。

他担任三水博物馆馆长后,面对包括纪元塔在内,占地7.59万平方米,分设8个展厅,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省内最大的市县级博物馆,谢志昌不断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宣传三水历史文化,陶冶市民情操。他不仅积极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活动,自2009年1月1日起免收门票,还鼓励民间的藏品在博物馆进行陈列,很快就把博物馆的展厅充实起来。摆在大厅中央的金陵十二钗木雕屏风,就是私人藏品。他还积极开展互动项目,组织专家到基层讲授,走进市民鉴宝,发挥了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辐射作用,受到市民广泛好评。

 (民盟佛山市三水区总支主委吴章荣、民盟省委宣传处曾婉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