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一些价值是超越物质的存在,是奉献,也是使命的召唤。”
东莞有一位盟员,抛开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泪别十个月大的幼女,舍小家为大家,飞越一万公里,去到一个物资匮乏、疟疾频发的国家——赤道几内亚(以下简称“赤几”),执行医疗援助任务长达19个月。他,就是盟员岳乾军,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一名副主任中医师。
早在2018年,在得知省卫健委需要组织第三十批医务人员前往非洲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时,岳乾军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投身援非一线,体现了盟员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展示了民主党派人士“白衣外交官”的风采。
19个月以来,岳乾军始终牢记“不忘初心、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克服万难,载誉而归。在面对总统府邀请时,他沉着冷静,运用娴熟的针灸推拿技术,圆满完成了上层保健任务;在新冠波及赤几,缺少必需防护物资的情况下,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他心怀大爱,运用中国传统医学,造福当地百姓;他诲人不倦,授课带徒,努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岳乾军医生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同时又向外国友人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传播中医文化。
主动请缨,投身援非第一线
援外医疗工作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广东省自1971年按照国家部署向非洲的赤几派遣第一批医疗队以来,已经有50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援外工作的决策部署,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外交战略,2018年,广东省卫健委决定,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组建第三十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在看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岳乾军便查阅了相关资料,赤道几内亚位于非洲中西部,该国长期以来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并且该国的工业极其不发达,除了有石油木材等资源可供出口外,日常消费用品、医药器械都依赖进口,民众的卫生健康得不到保障,除了中国的免费医疗援助外,还依赖古巴的有偿医疗援助。岳乾军想到自己学习的针灸推拿技术,对于药品药械的依赖程度低,可以很好的帮助到当地的民众,同时又能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随后查阅更详细的资料,了解到赤几十分贫穷,物资非常匮乏,艾滋病、疟疾、伤寒频发,并且曾经发生过劫持华人的事件,饮食起居的条件异常艰苦。同时,家里已经有2个小孩,大的才2岁多,小的才出生不久,岳乾军感觉难以舍弃对家庭的照顾。但,同为盟员、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的妻子王晓震了解到这个消息后,毅然决定支持丈夫,她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况是为国效力的有意义的事情。”
2018年10月19日开始,岳乾军和其他援非队员一起,在广州进行为期八个月的脱产学习。他们学习西班牙语,还系统地接受了法律规范、传染病防控处置、文化差异、社会风俗、医学讲座、外事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要了解当地的治安状况、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及风俗禁忌等。2019年7月6日,第三十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25名队员正式出发,前往赤几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医疗任务。
焕然一新,为赤几医院注入新活力
赤道几内亚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资源匮乏、传染病肆虐。到达赤道几内亚之后,熟悉了工作环境的岳乾军发现他的工作阵地,是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诊室,里面放了一张床、一张小桌、一把椅子、数幅挂图。“在医疗点,没有中药,也缺乏其他的药物,治疗方面主要靠推拿、针灸、火罐,还有一台只有两根线的电针仪。”
根据实际诊疗需要,岳乾军将基地里坏的桌椅拼凑着修理一番,又增添了床单枕头等物件,将科室的布局调整了一番,又争取了隔壁一间空房作为诊室,将科室诊疗面积扩大一倍,面貌也焕然一新,能容纳数人一同接受治疗。
“我在赤几的重点工作,也就是针灸推拿,主要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各种痛症、面瘫、偏瘫等疾病,以及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对于针灸,岳乾军驾轻就熟,但要让当地的患者完全接受针灸疗法,似乎才是他要攻克的“难关”。
由于有数十年的援非传承,当地人都习惯疼痛来找中医,但是也有不少人害怕针灸。他还记得开诊时接诊过的一个病人,是同行。“她是一位古巴籍援助赤道几内亚的检验师,右肩关节疼痛,抬不起手来,我检查后建议针刺治疗。她一开始极力反对,只想吃药治疗。”经过反复沟通,岳乾军了解她害怕针刺,就提出先扎一针试试。“我还记得她当时的样子,握着拳头、咬着牙关、面容狰狞。”岳乾军快速进针,当时检验师问,“已经扎了么?我没有感觉到痛啊?”随后,两人一边交流一边扎针,在30分钟的治疗过程之后,检验师已经能自如地活动肩关节了。
凭借着良好的疗效,岳乾军的工作开展的越来越顺,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针灸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也为他们所接受。一位患者落枕找他针刺治疗,只需一次就缓解了绝大部分疼痛,他到处夸奖:“中国针灸非常神奇”。一位需要借助药物才能安睡的患者在治愈之后,还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岳岳”。
除了将业务用房扩大一倍,积极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外,岳乾军还成功申请并向巴塔地区医院捐赠了包括脊柱牵引康复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等价值10余万的医疗设备。巴塔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访,报道中称“中国医疗队为巴塔地区医院捐赠了大批医疗设备,这为提高巴塔地区的医疗水平做出了贡献。此外,中国医疗队还在医院设立了一个中国传统医学的门诊,提供了中国独有的医疗器械,免费为广大患者服务”。
传播中医,总统点赞他“相当好”
在任期内,因为精湛的技术,岳乾军曾经数次受邀为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及总理奥巴马做针灸推拿治疗,这些保健任务都充满挑战,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能亲自向一个国家元首及国家总理展示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岳乾军倍感荣幸。
“记得第一次给总统做治疗,做到头部推拿的时候,他很快就睡着了。治疗后,他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着装,和在现场的贴身医疗顾问说了几句,微笑着对我说,bastante bien(相当好)。”岳乾军回忆道。
“看到患者们得到医疗帮助后露出开心笑容的那刻,我都会觉得自己实现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价值。”岳乾军说,“援非的时光我过得很充实,也收获了鲜花和友谊。”无论是面对贫贱还是富贵,民众或者高官,他都全力以赴为患者解除病患,他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地人会热情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感激之情。在赤道几内亚援助期间,岳乾军和他的伙伴们不仅为当地人提供精湛的医疗服务,同时他也很重视传播中医文化。
有一次,一位医学院学生带着落枕的女朋友来就诊。经过两次针刺推拿治疗后,患者基本痊愈。这名医学生兴奋地对岳乾军说,“我想跟你学针灸,你可以教我么?”岳乾军欣然同意,收了一名当地的“徒弟”。
后来,像这样的徒弟,岳乾军还收了好几个,悉心指导直到结束任务离开。“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的喜欢中国的传统医学,继续坚持学习中医针灸推拿”。岳乾军对他的学生们充满了期望。
恪尽职守,为非洲抗疫贡献力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赤几。当地医疗卫生系统薄弱,公共卫生意识匮乏,从3月14日赤几宣布首例新冠肺炎以来,不乏社区感染病例。更具危险性的是因为检测试剂的缺乏,更多的病例无法及时检测出来,使得医疗队员们的日常诊疗工作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危险当中。在一开始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岳乾军和队友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全力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同时,早在当地疫情爆发的一周内,医疗队已将国内专家形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共识,翻译成了西语资料,第一时间分享给援助医院的同事;他们每周还通过网络视频学习由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专门组织医学专家所讲授的疫情防控的知识讲座;医疗队领导和当地卫生部门及院领导也多次沟通,共同商讨防护事宜;医疗队在不断学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的同时,对所援助单位的同事也进行详细讲解,向他们传递中国防疫经验。
中国在积极抗击疫情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援非医疗队员们,随着国家、省市的援助物资一批批抵达,医疗队物资紧缺情况得到好转,防护级别跟上了,再也不是一开始连外科口罩都无法满足日常所需的窘境了。在防护物资充足后,岳乾军和队友们第一时间将部分物资无偿捐赠给医院。有部分患者因为疫情没有了工作,岳乾军也将一些衣物、食品以和日用品无偿赠送给他们。而回馈给岳乾军及队友们的是赤几民众的真挚友谊:“amigo chino,muy bien(中国朋友,非常棒)”!许多小朋友都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
载誉归来,获殊荣彰显中国风采
2021年2月19日中午12时,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相隔近600个日日夜夜,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到东莞,岳乾军和队友们心情分外激动。在归国前夕,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签署文件,授予了医疗队赤道几内亚国家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和证书,以表彰他们对赤道几内亚卫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卫健委也通报表扬了第三十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为“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该医疗队还在东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荣获先进集体的称号;岳乾军本人也被市妇幼保健院推荐为“善行义举”的道德模范。
岳乾军和队友们以实际行动,以精湛的医术服务赤道几内亚民众、华人华侨,收获了尊敬和友谊,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体现了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
国虽有界,大爱无疆。向所有伟大的“白衣外交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