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存,民盟盟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感染学组组长、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编委、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民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高致病性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病毒性传染病,包括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黄病毒致病机制、防治方法等研究,涉及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动物模型构建、疫苗设计和应急救治抗体药物开发等。
2020年伊始,正值全国人民喜迎农历新年的到来,一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席卷全国。在这个被突发疫情笼罩的特殊正月里,无数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与疫情展开着殊死搏斗。身处特殊岗位上的病毒研究室的科学家们,更是责任重大,肩负着特殊而又光荣的使命。
1月28日,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临危受命,出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新冠病毒肺炎基础研究攻关组组长,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供强力后援。
疫情中,与时间赛跑
从春节到现在,赵金存带领团队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在实验室开展各项研究,因为他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 “赛跑”。
要打赢病毒阻击战,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敌人”。 2月5日,赵金存团队在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共建的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中成功分离第一株在广州本地被感染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毒株。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这意味着有更多机会研究它。2月10日,团队再次取得新进展:从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粪便拭子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项研究成果有极大的公共卫生意义,可以指导政策制定,做好病毒感染源防控工作。目前,赵金存还和钟南山院士、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与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George Q. Daley、哈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David Golan、哈佛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主任Arlene Sharpe、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哈佛雷根研究所主任Bruce Walker等医学专家组成世界顶级研究团队,就新冠肺炎快速检测诊断、临床救治、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研讨。
始于非典的初心
2003年春天,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公共卫生危机爆发,当时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赵金存,亲眼目睹了“非典”是如何重创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和国民经济,并把北京变成了一座街上空无一人的“鬼城”。他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包括“非典”在内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做我国公众健康的守护者。
博士毕业后,赵金存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深造,在爱荷华城这座全美闻名的美丽宜居城市继续潜心研究多种新突发传染病。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且科研条件优越,但他最终没有选择留下,而是于2015年义无反顾地回到更需要自己的祖国,并全职加入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硕果累累的研究成果
十多年来,赵金存在人类新发突发呼吸、神经系统传染病致病机制及相关预防、治疗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他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带领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和肺损伤”课题组长期从事人类新发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致病机制及相关预防、治疗方法研究。迄今共发表SCI论文近5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70、引用超过1000次。研究内容系统且连续,平台处于国际前沿,并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评价:
如国际首创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小鼠动物模型和病人来源保护性抗体(PNAS 2014, PNAS 2015);
阐明冠状病毒(CoV)特异性气道记忆CD4+ T细胞保护机制(Immunity 2016);
首次解析MERS病人免疫应答机制,发现疫苗设计相关靶点(Sci Immunol 2017; mBio 2018);
揭示老年群体对急性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和甲型流感(IAV)易感机制(J Clin Invest 2011);
发现SARS-CoV免疫逃逸机制(PLOS Pathog 2009)等;
2017年成功分离我国首例MERS病人MERS-CoV毒株,为我国MERS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和材料支撑。
“科学研究无所谓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只要可以回答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真正服务于公共卫生安全,就是自己的方向和兴趣所在。”这是赵金存的初心,现在,他仍不忘初心、锐志进取,带领团队奋战在抗击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前沿,时刻守护着公众健康安全。(梁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