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盟员张志兵:文化产业的创业者

时间 : 2016/12/02 来源 : 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 字体



2015年12月5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满面笑容的走进会场,他的手握向了一位中国的青年企业家——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志兵。

作为文化产业的杰出代表,张志兵受邀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张志兵本人工作成绩的肯定。这位出生于湖南涟源农村家庭的法学博士,凭着对文化金融发展的独到眼光和不懈努力,成为全国文交所“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获奖第一人。谦逊、勤勉、富有创新精神,是张志兵身上最突出的特质。他的成功,是中国梦的典范。

谋后而定  行且坚毅

2009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文化产业振兴政策的出台,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作为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广东作为文化大省,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来聚集资源、培育文化市场,以建立文化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广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以及省文资办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南方文交所开始筹备设立。张志兵思虑再三,毅然脱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干部编制,公开竞聘获任南方文交所总经理。作为经营班子的负责人,南方文交所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与声誉,更关系到文交所事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虽然身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但他没有退缩。他坚信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兴的文交所运作模式更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敢于喝头啖汤的人,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毅力。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和成功样本参考的情况下,张志兵系统谋划,审时度势绘制蓝图,以“蓝海战略、制度创新、目标盈利、责任担当”十六个字为主题,阐述了建设文交所的设想。他对文化产业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远见卓识,获得了上级领导、业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肯定。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同乡先贤曾国藩的名言是张志兵深耕文化产业的真实写照。善谋者成,远见者胜。张志兵的眼界高度注定了一场文化产业变革即将轰轰烈烈的展开!

栉风沐雨  厚积薄发

2011年,南方文交所迎来了成立伊始的第一个新春。正月期间,张志兵也没能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一直在物色公司的办公场地。正月十二,公司顺利搬迁到南方传媒大厦办公。此前,公司暂借股东单位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不到200平的一块小区域办公。张志兵作为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面积不足2平米,狭窄得仅能放下一张小书桌,员工只能站在办公室门口汇报工作。新年伊始,南方文交所有了自己的办公场地,但如何迅速找到文交所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带领团队实施最初他勾勒的蓝海战略,仍然是摆在他面前不容回避的难题。

万事开头难。文交所的出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文交所是干什么的?文交所的前景怎么样?……一连串的疑问张志兵每天都要回答数十遍。做这样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情,注定了创业之路坎坷崎岖,只能在试错中前行。

2013年之前,张志兵带领团队尝试过多种业务模式,包括文化艺术品展销会、拍卖会、文物商店、试水文化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民营企业股权交易、版权业务的深度拓展……业务虽然遍地开花,但耗时耗力,效果不佳,两年来也没有找到盘活文化产业的路子。领导的殷殷嘱托、股东单位的业绩要求、公司员工生存的迫切需求,让张志兵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2013年11月初,张志兵几夜未眠,苦苦思考南方文交所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痛定思痛,最终决定调整公司发展战略,确立“不是买方,不是卖方,也不是专业服务方,而是为交易关联方提供服务的平台”功能定位。他在全员大会上提出:“南方文交所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简单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摸石头过河’到‘望灯塔赶路’;二是从‘活动遍地开花’到‘业务聚焦突破’。这两个转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意义重大,前者解决的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战术问题。”南方文交所业务转型发展的序幕由此开启:凡是符合平台定位的业务,支持做大做强;凡是与平台定位相违背的,都坚决砍掉。

与此同时,张志兵多次到北京、南京等地调研文交所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全国文化企业发展瓶颈,敏锐的捕捉到互联网和大数据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张志兵带领下,公司团队以钱币邮票线上电子盘交易为契机,开辟了“文化+金融+科技”的业务模式,并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交易制度的起草和交易系统的搭建。2014年4月28日,南方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平台顺利上线。

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新的业务模式给文化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归于寂寥的钱币邮票市场,在南方文交所的推动下逆势回升,交易额呈现惊人的几何式增长:上线当年,钱币邮票交易平台全年累积交易额168亿元;2015年,全年累积交易额达到2016.74亿元,交易商会员突破40万人;2016年,截至10月底累计交易额已达2310亿元,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元,交易商会员91.63万人。骄人的经营业绩,为文化强省建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钱币邮票电子盘业务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让张志兵躺在功劳薄上坐享其成,而是启发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品及衍生品类实物交易市场。他带领团队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真伪难辨、价值难估、流通困难三大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要突破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瓶颈,必须要有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保障体系做支撑。张志兵认为,可以借鉴钱币邮票电子盘的交易模式,把艺术品由线下搬到线上交易。

2015年7月,南方文交所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商品线上交易平台。交易平台的制度设计,秉持“权威鉴定、仓储交收、登记交易、资金清算”四分离原则,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增加了交易机会,分散了交易风险。这一平台的上线,为艺术品类投资收藏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文化商品发售、批发、商品融通等贸易活动提供了平台。由钱币邮票、艺术品组成的大文化商品交易业务初步形成。

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文交所已经发展到上百家,但真正通过部际联席会议验收通过的仅有27家。作为具有国家级资质的企业,南方文交所从0到1的开创性事业似乎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张志兵和他的团队还想要做从1到100的持续性事业,由做大做强迈向做精做优、由优秀走向卓越。

张志兵认为,南方文交所要在竞争空前激烈的行业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更要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必须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和坚持规范发展的理念。他将平台风险管理控能力和公信力视作公司发展的生命线,把平台规范发展视作企业第一生命力。同时,为建立行业规范发展新秩序,他倡导发起设立中国艺术品诚信发展基金、运作成立中国检验检疫学会艺术品产业诚信发展委员会、实现与CKA中韩商务信用认证中心的战略合作……通过不懈努力,南方文交所成为了业内公认最规范的文交所之一,荣获“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企业”大奖。为表彰张志兵对文化产业的突出贡献,他本人被授予“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中国艺术产业领军人物”、“中国艺术品财富管理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五年的风雨历程,五年的风华秋实,南方文交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过往五年的艰难求索,只有亲历亲为者体会最深。张志兵从未料到,自己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和对工作的专注负责,竟能创造近万人的就业岗位,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翻天覆地的变革,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是合情合理的。张志兵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深信,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此,他一直秉承“先人后己、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致力于推动南方文交所成为行业标杆的建设者、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文化产业的推动者。为构建文化产业链的生态闭环,更大程度上扶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在张志兵的倡议下,南方文交所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合作共建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与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培养文化艺术经纪人、发起举办中国首届艺术品产业诚信发展高峰论坛……张志兵一直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曾经的誓言。

当下,文化产业发展适逢其时。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业务伙伴的鼎力相助,工作团队的齐心协力,为南方文交所的持续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南方文交所而言,推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事业发展的使命初心不曾动摇,做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信念决心从未改变。对张志兵个人而言,坚守文化产业的使命初心不曾动摇,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信念决心也从未改变。当个人的志向与企业的愿景合二为一,当个人的奋斗方向与国家的产业导向趋于一致,这样的人带领这样的企业,必将在雄伟壮阔的祖国大地大放异彩。

成立五年,成交额近五千亿,南方文交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张志兵五年来的执着坚守。今天,这成绩又成为了奋斗的起点,而远非终点。文化产业的创业路上,张志兵仍在奋力前行。(杨菁、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