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盟员李涛:白衣逆行,医者丹心

时间 : 2020/05/08 来源 : 民盟汕头市委 字体

2020年1月28日上午,汕头市首支援鄂抗疫医疗队集结出征,“逆行”奔赴武汉前线。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民盟汕头大学医学院总支盟员李涛,便是这支24人医疗队中的一员。

·是情怀,更是担当

在得知汕头市即将组建援鄂抗疫医疗队的消息时,李涛没有过多考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前线,也因此成为广东省第一位参加援鄂抗疫医疗队的盟员。

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身为医者的李涛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着疫情的动态。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李涛因为在攻读博士没能去到抗击非典的前线,而这一次,当他的家乡湖北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时,他不想再留在后方。

在谈到为什么去武汉前线时,李涛说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义不容辞”。“疫情来势汹汹,自己当然也会感到害怕。”李涛坦言,“但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一个湖北人,作为一名感染科的医生,到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义不容辞!”


·是理解,更是大爱

在李涛决定参加汕头援鄂抗疫医疗队伊始,李涛的父母、弟弟妹妹以及他的妻子都是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武汉太危险了。

李涛只能不停地跟家人做工作:“我一定会做好防护,把感染的风险降到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在李涛的耐心沟通下,家人终于表达了理解和支持。

“如果没有一个医生挺身而出,那么国家怎么办?所以我听他说要去(武汉),我又害怕又自豪。”李涛的妻子说道,“作为医生,责任所在,医者担当。就希望他平安归来,天佑中华,天佑武汉,天佑在疫区的医务人员。”

在医疗队临出发前,李涛的女儿一直抱着爸爸,反复叮嘱爸爸注意身体,一定要平安回来。李涛的妻子从她的钱包里面拿了一个小标记系在了李涛的包上,叮嘱李涛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带回来。“意思就是说东西你带回来,你也就平安回来了嘛。”


·是病房,更是战场

李涛所在的汕头援鄂抗疫医疗队到达武汉之后,接到的任务是接管汉口医院的呼吸七病区。

彼时的汉口医院收治有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高峰时期发热门诊一天的门诊量在1000多人,早已超负荷运转。汕头援鄂抗疫医疗队接管的呼吸七病区共有70多张床位,其中有非常多的重症患者,被称为“不是ICU的ICU”,队员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尽管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繁重的医护工作依然让李涛有些吃不消。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严密的防护口罩、笨重的护目镜,这些厚重的隔离装置早已可以使寻常人呼吸困难,而队员们还要在如此全副武装之下开展工作。在体力消耗巨大的情况下,缺氧、胸闷、头晕头痛成为每位抗疫医护人员都会遇到的“难关”。

而对于李涛来说,还有另一个“难关”来自于值夜班。由于年龄的关系,李涛在出发援鄂前已经七八年没有上过夜班了。在汉口医院值夜班时,李涛在上夜班之前总会失眠,上完夜班之后又累又饿又渴,还会出现头痛头晕。“回到酒店之后头痛了一两天,开始还有点担心是不是‘中招了’。”尽管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一想到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救治,李涛选择了继续坚守在一线。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翻译成中文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对此,李涛亦深以为然:“对于陌生的病,谈不上治愈,所以我们是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希望可以帮助到湖北的病人,这是一个医生的职责所在。”


·是结束,更是开始

2020年3月22日晚,汕头市首支援鄂抗疫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24名医疗队队员悉数平安返回汕头。汕头市市长郑剑戈在援鄂医疗队返汕欢迎仪式上发表致辞,称赞他们是“人民的勇士、国家的英雄、汕头的骄傲。”

据统计,“疫”战51天以来,汕头市首支援鄂抗疫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89例,其中危重及重症患者159例,占比84.1%;患者出院128例,转出49例。工作期间,援鄂抗疫医疗队也做到了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优异成绩。

援鄂归来后,李涛依然时刻关注着全球新冠疫情的发展态势。他在《从SARS的历史经验看COVID-19的防控问题》一文中提到:在未来1~2年内疫情很难彻底结束,我们既不能松劲,也不必惊慌,要做好疫情长期化、常态化的充分心理准备,一定要无比珍惜前一段“全民战争”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坚持不懈,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李涛在汕头民盟组织的学习十九大报告活动中曾表示:“作为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坦承的‘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深有感触。我满怀希望,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病有所医’一定能够实现。”而今,李涛医生正以自己的一片丹心,诠释着身为医者的大爱与担当,向着心中“病有所医”的理想不断前行。(民盟汕头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