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由
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在2017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到“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根据新华社相关报道,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起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稳定的服务关系,对于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应对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构建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建设健康中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家庭医生服务的探索阶段,国家层面没有统一明确的服务规范与行为标准,也缺乏相应的服务质量考核指标。各地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和功能定位认识不一致,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不统一,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质量缺乏科学量化的考核要求,家庭医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支持。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对于签约服务对象以及非签约服务对象,缺乏显著差异,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缺乏了解,认知度和获得感较低,续签难度较大。
2018年初,深圳市出台了《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流程、保障和质量,提出了全面、细致的标准化要求。一是清楚界定家庭医生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别,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市民健康服务大平台,家庭医生服务是服务模式和责任机制。二是明确了签约居民能获得包括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服务、预约服务、诊疗服务、转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健康咨询服务等项目的服务。三是对服务质量和流程做出严格规定,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标准。四是着重列明了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所需的各项保障措施。目前,深圳市已全面要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下到基层指导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实践证明,可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深圳市正在推动建立家庭医生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签约居民提供24小时热线电话、APP终端诉求响应服务,以便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及时、热情、周到的服务。
二、建议
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发展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尤其是要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和标准规范,为签约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使居民习惯于第一时间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解决医疗健康问题,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构建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
一是通过调研和总结深圳等十个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城市的改革实践,在全国层面制定家庭医生服务标准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兼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和提质之间的关系,在提高签约率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
二是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各地家庭医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制度,多以考核签约服务数量为主,部分地区将签约效果指标,如签约知晓率、居民满意度、续约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少数地区引入工作当量法考核签约工作量,并作为绩效分配的依据,很少有将服务质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建议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社区首诊率、双向转诊到位率、市民健康水平提高情况等为主的科学考评体系。要避免家庭医生服务陷入“唯数量”发展的怪圈,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健康发展。
三是整合公共卫生资源,统筹基层技术力量,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撑体系。要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正常工作所必备的面向社区的公共卫生资源。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向居民提供在线健康管理、咨询交流、预约诊疗、诊疗报告反馈等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居民感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