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案由:
环境问题是导致人体健康危害的重要因素,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产生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群体性疾病。如日本上个世纪出现的水俣病、痛痛病,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在我国,环境污染引起公众健康损害问题已经日益突出,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中对环境与健康工作进行明确,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支撑。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与健康管理方面,我省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目前,通过减少或降低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频率和暴露量来减少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有效、经济的方式,宣传教育方面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环境与健康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敏感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我省该项工作在能力建设、机制体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环境与健康的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的主管部门不明确,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不畅
按照2008年我省制定的《广东省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8-2015)》,环境保护、卫生部门作为我省环境与健康工作的牵头部门,共同负责全省环境与健康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开展环境与健康相关监测、信息管理、风险评估以及环境污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其他部门在相应职责范围内协助管理。这种制度安排看似合理,但对环境保护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职责没有予以细化,造成了实际上的主管部门不明确。其次,目前环保部门侧重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调查和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卫生部门侧重人群健康暴露调查和人群健康状况调查,各成体系,各自为政,各有监测、分析、研究、调查系统,相互交流不足,资料、数据共享渠道有限,相关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不畅。
2、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经费不足。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的经费保障,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二是设备不足。相关监测技术机构的装备陈旧、缺失,监测能力不足,开展涉及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能力明显欠缺。三是基础研究不足,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我省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工作开展较少,人体生物库等基础建设尚未实施,环境污染导致人群健康损害的地区分布、损害程度和趋势演变等底数不清。四是人才储备不足。据了解,目前我省只有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下设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开始进行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有关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研究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同时具备环境保护和人群健康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3、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是复合型污染严重,人群暴露时间长,历史累积污染对健康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由于基础卫生设施不足导致的传统环境与健康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目前及未来的很长时间内,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风险会逐步增加。目前,我省对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的相关技术研究、指导工作,在环保部门是由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卫生部门是由省疾控中心、省职防院、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等单位分别承担,部门分散,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4、环境与健康的基层研究工作尚未开展
按照2011年9月环保部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环发【2011】105号),我省目前仅选择两个点(广州石化和清远某地)开展了环境与健康的调查试点工作,基层研究尤其是地市级层面的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尚未开展。
建议:
1、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环境与健康工作体系
一是针对目前环境与健康工作由环境保护和卫生部门双头管理,工作机制衔接不畅的状况,全面梳理环境与健康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环保和卫生部门的管理职能,明晰各部门管理权限的边界。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协作机制,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逐步建立以监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危机处理责任共担为核心的部门协作机制。三是进行资源整合,将环保和卫生部门中重复建设的监测、研究等部门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达到分工明确、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目的。
2、全面提升环境与健康的工作能力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和正常开支,用以支持环境与健康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大对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监测水平,有效保障环境与健康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强环境健康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各级政府应制定环境健康队伍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力度,整合高等院校资源,鼓励相关部门与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环境保护和人群健康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协同培养。三是深入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的基础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影响人群健康的特征污染物的外暴露与人体内暴露联合监测技术研究;研究重点地区、重点流域环境污染与流行病学联合调查技术,构建环境与健康联合调查技术规范。通过上述研究,逐步形成支撑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的相关调查与监测技术的规范和方法标准。
3、探索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中心
建议省政府整合资源,将分散在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中关于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的相关职能整合;政府主管部门与我省高校或相关环境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中心,将环境健康的毒理、暴露、环境评估、效应等研究工作纳入统一管理,有效推进我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4、积极开展环境与健康的基层调研工作
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不允许环境与健康工作停留在国家或省级层面,仅仅是开展几项环境与健康的试点调查工作那么简单了,各级政府应当积极推动环境与健康的基层研究工作尤其是地市级层面的调研工作。建议由省环保厅牵头,联合卫生部门,结合我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情况,在我省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市作为试点,扶持当地环保、卫生等部门开展环境与健康的监测、调查与评估工作,为以后全面开展环境与健康的基层研究工作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