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谋策

关于提高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建议

时间 : 2017/01/19 来源 : 参政议政处 字体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案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生活富裕了,孩子长高了,体型变大了,但是体能却在下降。2014年广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继续提高,学生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体质下降势头已被遏制,部分体质检测项目成绩出现回升,体质改善的项目主要表现在速度与耐力方面,大学生的改善比较明显。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7-18岁年龄组城乡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0.2%,比2010年增加1.4个百分点,肥胖检出率为6.5%,比2010年增加1.2个百分点。二是学生体质尚未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除了速度与耐力跑项目有所改善之外,其他反映学生体质水平的项目如肺活量和力量等项目仍继续下降。其中,17岁和18岁年龄组学生的耐力跑成绩下降依然比较突出。

目前,在促进和提升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1、青少年儿童被动运动大量减少,而主动运动补充不够

以前学生走路上学业余活动多是户外活动现在,青少年儿童的业余兴趣更多地集中在玩电脑游戏等这些室内活动上,大多上体育课或体育兴趣班时有少量时间运动,完全不能代替原来被动活动得到的体能锻炼。

2、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视不够

尽管政府出台了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重视学生健康全面的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但跟随“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学校还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相应压缩了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外作业多,活动时间不足。虽然中考把体育成绩列入总成绩计算,提升了对初中体育锻炼的重视,但小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体质仍然堪忧。加上现在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各种艺术技能的培养,多注重食物和营养的供给而相对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导致青少年儿童质下降

3、适宜青少年儿童的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一是许多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未达标。囿于场地所限,许多学校特别是老城区或农村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和配套设施不足,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改造、扩建,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未完全达到规定的标准,而能拥有游泳池、400米跑道的学校更是不多。

二是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活动场地少,免费开放的就更少,且分布不均衡,老城区严重缺乏适宜青少年运动的球类场所。

三是社区配套的体育设施不足。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许多旧的生活小区都添置了健身器材,但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体育运动设施少。

四是新开发的楼盘没有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的有关规定,按标准配套建设体育设施。小区免费的公共体育设施不足,户外的更加少,有的建了游泳池不开放,有的上千住户的小区只有1-2处儿童游乐设施,而室外的兵乓球场、羽毛球场或者篮球场几乎很难见到。

近年来,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继续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2016年11月还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然而,目前青少年儿童的体质下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以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学生在军训过程中晕倒等报道。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我们疾呼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体下降的问题,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建议:

1、加强宣传,推动全社会参与青少年儿童健康工作

(1)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活动、媒体、平台和渠道,多形式开展公益宣传,导全社会加强青少年儿童身健康问题的重视。强对教育部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宣传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树立起身体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参与户外运动、主动接触大自然的好习惯。通过主动的运动补充自然环境下被动运动的不足,而延缓少年儿童体能下降的速度。

(2)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公益性体育服务体系。依托学校、少年宫等公办教育资源,联合各种民办教育机构、户外活动机构和体育场馆等社会资源,通过政策优惠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多方合作机制,推动开展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鼓励和吸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提升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工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对体育志愿服务的保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方位、多元化地促进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设施建设和投入

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和监管,严格按照《体育法第二十二条和第四十五条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建设;在规划建设城区、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按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按标准建设的督导检查。结合学校合并、改扩建和旧城区改造,确保幼儿园和中小学体育活动空间的建设。进一步督促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比如跳绳,踢毽子等安全场地需求小的体育活动 

2)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在各公园、城市绿地中划出专门地块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重点支持多功能体育公园、公共足球场街头篮球场、户外羽毛球场和乒乓球桌等的建设

(3)政府投入,在旧的生活小区增加适宜青少年儿童锻炼的体育设施

4)根据《体育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对新开发楼盘要求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面积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小区配套建设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各种类运动场和小型儿童游乐场等,并严格与小区同规划、同审批、同建设、同验收。

3、对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连续三年下降的公办学校,学校主要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

4、进一步提高中考成绩中体育成绩所占比例和评分标准,发挥“应试指挥棒”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