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谋策

叶念乔委员:关于加大我省民办高校财政支持力度的建议

时间 : 2015/04/13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一、案由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过去10余年来,我省民办高校迅猛发展,规模稳步扩大,民办高校数及在校生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

但是,我省还不是民办教育强省,我省的民办高校面临重大转型升级。民办高校必须从规模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转向。然而,内涵式发展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自筹,除了向学生收取学费以外,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其他捐助形式收入几乎没有。办学经费短缺成为制约我省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民办高校要取得更大发展仅靠自身投入是不够的,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十分重要。现实情况是,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仅得到少量的政府财政专项资助,还没有通过普适性的政府财政政策获得更大的资助。

二、加大财政资金对民办高校支持力度的理由

在我省不断加强对公办高校经费投入的形势下,政府应有制度性突破,加大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力度,帮助民办高校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促进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形成公办、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一,从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看,加大财政资金对民办高校支持力度有制度创新空间。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及其教师、学生和公办高校及其教师、学生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法律、政策的有关规定为我省创新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支持制度提供了空间。

第二,从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看,加大财政资金对民办高校支持力度有理论基础。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都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类人才的任务。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将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具有公共性。政府既是民办高等教育受益者之一,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分担一定比例的民办高等教育成本。

第三,从有些地方的实践经验看,加大财政资金对民办高校支持力度有可供参考的有益经验。上海市根据民办高校资产过户情况,按照生均1000元—2000元标准给予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经费支持(引自:《上海市教委关于拨付2014年民办教育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通知》)。陕西省从2012年起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办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表彰和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等方面(引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第四,从外国做法看,加大财政资金对民办高校支持力度有可供借鉴的先进做法。美国是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充分的国家,早在19世纪下半叶起就对私立高校实行资助。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使大批私立高校获得了政府的赠地而得到巩固和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使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经费成倍增长。可以说,政府对私立大学进行财政资助,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促进本国私立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保持其公益性的重要手段。

三、建议

第一,在民办高校分类基础上,明确对各类民办高校的政府财政支持方式。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除给予项目性财政支持外,按照生均拨款方式给予普适性财政资助。对于盈利性高校仅给予项目性财政支持。

    第二,依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水平。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617.48亿元,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14186元。我省目前民办高校达到52所(包括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达到50多万,占全省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的1/3强。基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和民办高校规模,建议我省可按照生均每年1500元的水平预算民办高校财政资助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