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谋策

刘思德委员:关于进一步完善临床医生职称评审制度的建议

时间 : 2015/03/31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案   由:

医疗服务是一种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实践活动,好的临床医师需要临床实践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虽然现行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体系在一些医院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唯科研"和"唯论文"的操作模式。很多医院把论文、科研成果作为医师晋升的必备条件,缺乏临床能力的量化指标。当然,医生应该能够进行如学术论文要求的那样完整的科学实验,撰写所要求的学术论文。但就客观情况而言,大部分临床医生每天所做的是如何诊治好其面临的大量病人,几乎没有时间、精力去完成医疗之外的科研工作。即使能够抽出时间,大部分医生也不具备如此的科研条件与能力。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晋升的“硬指标”,很多临床医生舍本逐末只是为了拿课题、发文章而去做科研,在这种功利的态度之下,文章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甚至出现请人代写的现象,或从杂志上拼凑而来。科研立项及课题证明漏洞也不少。因此在当前的评审体制下出现了有些医生整天手术,或每天诊治大量病人,废寝忘食,但是依然无法获得晋升,而有些副教授、教授级别的医生却不会看病的“怪现象”。显然,这样的评审制度脱离了实际情况,也不符合实际需要。

 

   建议:

1、医生职称应实行临床与科研分类考核

医生职称考评制度应该根据医院的性质对医生进行分类,比如社区医院可以尽量少做科研,三甲医院应该对科研型和临床型医生职称晋升评审标准有所区别。对于以教学、研究为主业的人员,以科研业绩作为考评的主要指标是合理的;而对于以临床实践为主的人员,如外科医生应加大对其临床实践能力如手术能力的考核,内科医生应加大其疾病诊疗和药物处方水平的考核权重。在大型的教学医院,提倡临床与科研双轨制,涉及科研教育类的职称如教授、副教授时应更侧重于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而涉及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如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则应更偏向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允许教授/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等多种职称形式的存在。总的原则是以临床能力为主,科研能力为辅,侧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处理疾病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职称要求,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2、采取临床诊疗质量评估体系作为临床型职称评审主要标准

对于临床型职称评审来说,不像科研型职称考评那样有量化的“硬指标”如基金、论文数量和成果奖项等。而日常临床工作中的一系列固有的衡量指标,如门诊病人数、病房病例数、重危抢救及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事故率、患者满意度等有时可能有人为的水分在内,显得不是很"客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临床诊疗质量评估体系,采用现代的管理学和统计方法,把这些直接与临床相关的考评做细做深,力争做到客观、公正和量化评估,为临床型职称评审提供主要的评价标准。

3、真正的临床科研应该得到鼓励

在科研评估标准中,SCI文章是最主要的一项,但在医生能力评估体系中过分强调SCI的重要性而导致科研与临床实际的分离则应当避免。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的技术提高和业务进步,离不开科研。事实上,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正在应用的疾病诊疗方法、指南也都是由于临床科研以及大量循证医学支持之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没有临床科研作为基础和支撑,临床医学的进步和领先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大的、综合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无疑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临床科研的使命。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质量的临床科研鲜有报道,这与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并不相符,因此需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基于临床实践的科学研究。

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是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涉及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新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将会更好的促进医生的成长、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