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谋策

刘思德委员:关于进一步加强胃肠道肿瘤早诊早治的建议

时间 : 2015/03/31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案由:

随着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胃肠道肿瘤逐年高发,《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是肺癌(53.57/105),其次是胃癌(36.21/105)、结直肠癌(29.44/105)、肝癌(28.71/105)和食管癌(22.14/105);而死亡率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45.57/105)、肝癌(26.04/105)、胃癌(25.88/105)、食管癌(16.77/105)和结直肠癌(14.23/1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发病率后还是死亡率,胃肠道肿瘤均高居榜首,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而IV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 10% 左右,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意义尤为凸显。《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 (2004-2010)》也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肠癌的诊治率低于 10%,远远低于日本 (70%) 和韩国(50%)。因此,在胃肠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肠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胃肠道肿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缺失,仅在部分地区试点。

 

建议:

一、 将40岁以上的人群胃肠镜筛查纳入医保范畴

胃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 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 40-45 岁为胃癌及肠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胃肠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筛查提前至40岁。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胃肠道肿瘤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 40 岁为筛查的起始年龄。目前胃肠早期肿瘤的早诊早治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及治疗,然而由于胃肠镜检查及相关治疗还未完全纳入医保覆盖范围,由于经济及医保问题,部分人群未积极主动行胃肠镜检查,直接影响了早期病变的及时诊治。因此建议对40岁以上人群实施胃肠镜检查及治疗的全覆盖以提高该人群行相关检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为提高我国的胃肠道早癌诊断率奠定基础。

二、 建立高危人群随访数据库

研究已证实胃肠癌在高危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高危人群实施重点筛查是高效可行的方案,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胃癌的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3)H Pylori感染者;(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有肠腺瘤性息肉者,有大肠癌家族史,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结肠癌或炎症性肠疾病病史。可针对以上高危人群建立内镜随访数据库,定期监测、重点追踪。定期提醒该类人群行相关检查以达到早期病变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

三、 积极开展胃肠癌内镜诊疗相关的临床及应用研究

目前关于胃肠癌早诊早治的临床证据大都来自于国外,相关的指南及共识中缺少来自中国的临床证据,目前国内的内镜诊疗规范大部分依据国外相关指南。然而我国病源丰富、病情各异,临床实践中接触到的复杂病情较多,相关的临床指南是否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及病人特点值得进一步确认,同时也亟需开展原创性及前沿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制定及完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内镜是胃肠癌诊断的首选方法,也是最好的普查方法,然而目前的普通胃镜及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依从性、便利性不足,需要开发更便捷、有效的筛查手段。因此,应大力支持内镜诊疗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发,为早期发现肿瘤及后续的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