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谋策

罗远芳副主委:关于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时间 : 2015/03/09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一、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进一步激发我国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是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完善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其核心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不再依靠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能源驱动,而是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缓解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促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增长;二是创新的目的是驱动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形成新优势,尤其是在成本优势削弱后,通过强化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创新驱动具有内生增长和集约化发展的动态适应机制,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能随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动态调整,能够适应飞速变化的国际创新竞争态势。

很显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创新,其根本就在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等学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基础深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完备、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其一,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竞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主要靠高校来培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高校的支撑作用。惟其如此,才能造就大量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其二,高校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起适宜的组织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承担了64%以上的“973 计划”;201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最多的前20个单位全部为高校;拥有国家创新群体120多个,约占总数的55%;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0余人,占总数的65%以上;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40多个,占总数的64%。2013年度全国高校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69项,占当年通用奖项目总数的68.7%。据统计,2014年广东省高校牵头承担的千万元量级的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占全省总数的75%;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数占全省总数的64%;在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中的获奖比例一直保持在高位,高校占全省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比例,自然科学奖占50%,技术发明奖占67%。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在我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其三,高校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校聚集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有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科面广,且易于交叉融合以解决复杂的技术或工程问题;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较快掌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长期的科技创新活动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只要能够给予适当、有效的转化、孵化,就能够催生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孕育出新的产品、产业或商业模式,或者明显提升现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现有产品或行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前制约高校对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由于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行政化色彩较重,高校管理者自身受行政化“指挥棒”的影响,导致产生浮躁、功利、短视和盲目等倾向,出现盲目过度发展、不突出学校特色、不适应社会需求、贪大求全、片面追求综合性等做法,导致高校发展同质化比较严重,自主创新的活力不够。

二是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不适应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要求。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型人才缺乏分类管理,人事分配制度还没有真正体现岗位特点和个人的实际贡献,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三是对高校自主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经费的比重多在10%-20%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还长期在5%左右徘徊,反映出我国在R&D活动中知识创造和原始性创新活动比重偏低。另外,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与GDP的比值多在4‰以上,一些发展中大国和转型国家也多在1.5‰-2.5‰之间,而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与GDP的比值多年停留在0.5‰-0.7‰之间,这也说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规模相对于国家经济总量还处在较低水平。

四是对高校自有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创新活力受影响。当前高校的队伍建设工作普遍存在着重引进、轻培养的倾向,高校自有人才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自有青年教师,他们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但由于入职时间不长,职称和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支出又相对较大,承担着教学、科研和职称晋升方面的巨大压力,难以静下心来以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创新活力大受影响。

五是当前仍缺乏高校与社会力量、企业的紧密联系的机制。由于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相当一部分是以完成考核、职称晋升、解决科研经费为目的,因此高校缺乏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也缺乏联系广大企业、掌握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系方式,这也使得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很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这也是多年来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有关建议

1、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有效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教育部门加快职能转变、继续简政放权的重要体现。就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凡是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科教结合的,政府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在研究人员聘用、资源配置模式上形成突破,鼓励和支持院系和教师组建研究团队,鼓励建设基础研究特区等。

2、改革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评价导向。《决定》指出“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这对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高校现有的短、频、快的科技评价方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要实施分类评价。对于基础研究,要遵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应根据其周期长、厚积薄发等特点,鼓励原始创新和探索性研究,鼓励兴趣,减少数量和形式的要求, 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注重科学价值和人才的评价;对于应用研究,要根据国家发展和市场需要,解决当前和近中期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鼓励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科技创新,鼓励高校与企业相结合,鼓励团队精神,建立全面评价科学与技术水平的评价机制,克服单靠论文评价的弊端。

3、稳定支持,减少干预,支持潜心研究原始创新。《决定》指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对高校科技工作而言,创新方式之一就是要减少干预,减少各种报表和不合理财务管理制度的干扰,给高校科研人员尤其是基础研究人员松绑,让他们潜心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在减少干预干扰的同时,还要加大投入,尤其是给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稳定投入。要继续发挥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应逐步提高到15%以上。还要调整中央财政投入结构,不仅对部属高校进行支持,而且要加大对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潜力的省、市属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全国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队伍建设要引育并举,特别要关注自有青年学者的成长。要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积极创造研究工作平台。高校的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引智”和“培养”两条腿走路,这一点十分重要,既要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不能光靠“外来的和尚”。特别是,青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也是科技事业的未来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生力军。很多科技工作者的优秀成果都出自他们年轻时,或是年轻时打下的持续、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决定》提出要“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的原因。我们要特别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成才,对他们的支持关键是保证待遇、独立研究、鼓励原创,为他们潜心钻研提供宽松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通过实施一些特殊的激发青年学者创新活力的政策,让真正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在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驱动工作中,应提倡充分发挥高校“老中青”结合的优良传统,鼓励忠诚教育事业、品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在一线继续培养青年教师,发挥其积极作用,形成合力和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提高高校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高校科技人员应根据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创新的高新技术,并加强研究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要制定鼓励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要设立创新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优先向高校科技人员倾斜。

鼓励高校成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源动力,鼓励高校与社会学术组织、研究院所合作建立创新技术联盟,为高等院校技术创新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提供更多渠道。

高校科研要首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要创立高校科研工作成果评价与推广应用引入社会学术组织参与的机制,推动高校主动参与社会学术组织活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鼓励高校与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高校云集的创新力量,补齐地方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积极推动创新人才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一线中,更好地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问题,真正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6.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教育,教育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业。

高校应该把创新驱动发展当作一种理念,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突出创新教育,突出科学和技术上的创新,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创新创业,更好地促进国家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