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教育部科技司在华南师范大学组织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971号重点建议代表座谈会暨高等学校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研讨会。
图为教育部在粤召开全国人大重点建议代表座谈会现场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广东省副主委、广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副所长罗远芳教授于今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第1971号),11位全国人大代表附议此建议。
领衔提交建议的罗远芳、附议的雷晓凌、卢馨、陈伟才共4位全国人大代表应邀出席第1971号重点建议代表座谈会。
图为罗远芳、雷晓凌、卢馨、陈伟才等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应邀出席座谈会
特邀中科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姚开泰教授、中科院院士、暨南大学苏国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贾德民教授出席会议,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综合处处长李楠,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以及来自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大学等高校有关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教授致欢迎词。高润生副司长首先作了介绍,由罗远芳代表领衔提交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第1971号)是由教育部党组确定的重点办理建议,教育部高度重视建议内容,认为建议内容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高度符合,强调要将建议内容落到实处,并融合到高等学校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建议办理工作,教育部科技司专程到广州召开重点建议代表座谈会并在粤进行相关的调研。会上,高润生副司长就教育部科技司承办工作的思路和计划进行了汇报,提出教育部将着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制定《高等学校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继续组织和深入政策规划比较研究,积极主动开展部门协调工作。省教育厅王斌伟副厅长介绍了广东高校服务创新发展战略的基本情况,提出广东省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抓紧制定出台深化广东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创新强校工程。
图为教育部科技司高润生副司长讲话
全国人大代表罗远芳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对教育部高度重视所提建议并专程来粤召开座谈会表示感谢,同时就建议的背景、特点和重要意义作了详细介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进一步激发我国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是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完善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很显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创新,其根本就在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等学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基础深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完备、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并着重提出三点:第一,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第二,高校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第三,高校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建议还指出目前制约高校对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五点主要问题:一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不适应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要求。三是对高校自主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不够。四是对高校自有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创新活力受影响。五是当前仍缺乏高校与社会力量、企业的紧密联系的机制,这也是多年来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更好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罗远芳代表提出了六点建议:1、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有效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2、改革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评价导向。3、稳定支持,减少干预,支持潜心研究原始创新。4、队伍建设要引育并举,特别要关注自有青年学者的成长。5、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提高高校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6.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教育,教育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业。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罗远芳在座谈会上发言
与会代表围绕建议内容谈了许多感受和体会。特邀院士和专家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最后,高润生副司长作总结讲话。
会议自始至终十分热烈,大家紧密围绕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