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任四届省政协委员、其中两届省政协常委的民盟广东省委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广信君达律师所主任王晓华,可以称得上是“老政协”了。17年来,他坚持理性参政议政,主张有效沟通交流,提案在切中问题要害的同时,要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迄今,王晓华累计提出近30份有效提案。
从去年年中开始,王晓华就着手准备今年的提案内容,先是圈定近百个时事民生热点,挑出近十个最迫切解决的话题,作出初步选题后,再筛最后一轮——题目不新的不要,观点不新的不要,方案不可行的坚决不要。最后,王晓华敲定了5个提案主题——出租车行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就业、广东自贸区内部协调、科研及创新工作激励机制等。
其中,涉及出租车份子钱、专车合法性的《关于加强广东省出租车租赁车行业管理的建议》提案,王晓华亲赴出租车公司调研,与专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交流,听取各方意见。提案还没正式递交,就已吸引了多方媒体关注。“交委、法制等有关部门要主动对专车进行合法性审查,究竟能坐还是不能坐,不要让老百姓‘蒙查查’。”王晓华用“大白话”解释提案思路。
翻开王晓华历年的提案目录就会发现,时代特色与其个人特色同样鲜明。2000年,王晓华执笔起草、以民盟广东省委名义提交的《关于依法治省几个问题的建议》被评为“广东政协年度及改革开放20周年优秀提案”。2013年,他又提交了《关于废止“运动式”执法,构建长效执法机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进一步做好“三打两建”工作的建议》。
履职进入第18年,王晓华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各行各业、理解国家治理的不易。“我不赞成委员发牢骚,有问题,那就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任何问题的存在一定有原因,一定有解决办法。”强调“不想当明星委员”的王晓华对自己履职的要求是“理性、公平、科学、稳重”,他坚持的原则是不发牢骚、不攻击、有效沟通。
与不少火力猛烈的省政协委员比起来,王晓华更显温和,但也有“轴”的时候。2009年,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眼见进度缓慢、近乎停滞,2012年,他又杀了个“回马枪”,再提《关于应进一步重视我省信用产业建设、加强信用行业管理的建议》。去年,他递交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城市道路标志、标识,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案》,但看来落实效果并不好。他表示,将持续跟进关注,有必要还会再提。
“再给点时间和耐心,如果还是‘没有下文’,我一定会再接着提,提到有改变为止。”王晓华认为这是一个委员应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