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参政动态

温思美:培育现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 : 2013/03/08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培育现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由: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培训现代经济发展所需技能人才、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做出来了重要贡献。但是,据调查,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办的,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都把目标主要集中在培训农民成为“非农民”,即为城市和工业培训熟练劳动者,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关注如何把农村青年培训成为“现代农民”。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的转移,许多农村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趋势。据调查,80后农村出生的青年中,平均只有13%左右的人仍然留在农村, 95年前出生的90后农村青年中,留在农村的不足10%;而这些留在农村的青年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父母的指导下从事农业(畜牧、水产养殖)。更为令人担心的是,这些留在农村的青年人,所受教育非常低,平均小学肄业,且许多还有社会交流的(身心)障碍。

面对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现实,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些80后、90后的父母进入工作性老年后(大致在10年以后),农村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功能性)短缺。我们不得不问:十年后,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谁来建设现代农业?谁来保障我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将是何等的景象?

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对农业劳动者技能的特殊需求。要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者,特别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农业的熟练劳动者,其技能具有“资产专用性”和劳动技能投资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很难轻易“转业”成为农业劳动者,而熟练农业劳动者的投资又需要更长的学习时间和实践的积累,除学校学习之外,更需要“口传心授”式的实际操作训练。

可以预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将进入到一个需要更多技术和更多现代农民的时代。而现代农民的短缺可能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的一个“蝴蝶翅膀”。因此,重视现代农民的培育,既是未雨绸缪的战略考虑,也是促进当前农村发展、有利‘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考量。

 

  议:

1、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新时代农民的培育和培训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现代农民培训十年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切实加以实施。

2、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农民培训计划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特别是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接收农民培训任务。政府应该向被培训的农民和职业院校提供全额财政支付,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一项固定支出。随着适龄受教育人口总量的逐步稳定并趋于下降,以及公立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容量的扩大,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将面临招生难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教育投资的部分闲置和浪费。因此,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是成本收益率很高的事业。

3、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可考虑多目标分阶段进行。首先对现在的“存量”青年农民进行“通识性”培训,增加他们对农业的认知、热爱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其次,对那些有志于做“职业农民”的青年进行较全面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的技能;第三阶段是培养“农村能人”型现代农民。所依赖的机构依次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正规的农业大学(学院)。

4、在体制上,必须解决现有的职业教育机构分割管理的体制,将原来分别由教育主管机关、劳动与人事部门、以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机构,统一整合,一视同仁地接受培训任务,并享受相关扶持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