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 地方组织 > 佛山 > 动态新闻

佛山盟员陈凝丹:一幅画,说不尽的热血青春

时间 : 2025/09/03 来源 : 民盟佛山市委会 字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承载着无限爱国之情、由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陈凝丹创作的抗日宣传画《粤北大捷》,完成了鉴定评估、登记入账、数字化处理等流程,将长期珍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至此,一名民盟先贤尘封的往事、一颗炽热爱国心、一段热血青春,也再次闪耀于岁月之中。

  陈凝丹(1912—1985),原名陈士炯,民盟盟员。曾任政协佛山市第一届至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佛山市委会第二届至第七届副主委,中国美协会员,佛山市文联副主席。

  师承名家 立志为劳苦大众而创作

  《粤北大捷》虽然画幅不大,却宛如一扇时光之窗,将人瞬间带回1939年底至1940年初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当时,作为战地画家的陈凝丹,以写意之笔,勾勒出我抗日战士的英勇身姿,寥寥数笔,便将他们无畏冲锋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到他们坚定的脚步声和激昂的呐喊声。在描绘硝烟与战火时,陈凝丹巧妙运用泼墨与渲染之法,墨色的浓淡变幻间,烟雾弥漫、战火纷飞,极具艺术感染力,让人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这幅作品是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粤北的战火中写生创作出来的,是他用生命拼搏而来的心血之作。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它最好的归宿。”陈凝丹之子、佛山盟员陈明中说。

  一名农家的穷苦孩子,是怎样磨砺成长为一名爱国的画家的呢?

  1912年,陈凝丹出生在佛山市郊区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出生时,已经有了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但是这并未减少父母对他的爱,并为他取名士炯。

  在这个岭南传统的农业家庭中,祖父母、父母都以种桑养蚕为生,家乡是一派桑基鱼塘的岭南水乡风貌,四季常绿,光影流动。游走田间地头,却若行走于山水画之间。

  两个哥哥在市里的商店内担任店员,姐姐和妹妹打纱、织布。陈士炯也和祖父、父亲一样,小小年纪便跟着大人一起采桑、喂蚕,用稚嫩的肩膀分担一份生活的担子。但是,他又注定跟自己的祖父、父亲不一样。他自幼天资聪颖,喜爱绘画。没有纸笔,更没有墨,广阔的土地、陈旧的墙壁、粗糙的石壁,都成为了他的“画纸”。而他手中的“笔”,有时是一根树枝,有时是带着颜色的石块,有时就是他自己的手指。光影下的桑叶、悠悠爬行的蚕宝宝、清晨河涌中的鱼、铺满金色夕阳的池塘……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哥哥疼他,看他如此痴迷绘画,便买了一本《芥子国画传》给他。他在1983年5月撰写的《陈凝丹自传》中,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如获至宝,日夜临摹,自学不懈。

  9岁时,家人把陈士炯送进了布昭私塾,识字、读书。同时,他还在课余时间练习画画。

  他的人生转折发生在1927年。当年,15岁的陈士炯考入佛山市立美术学院。该校由中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先生在佛山创办,有黄少强、赵少昂、关良等名师任教。

  他常常怀念这段珍贵的求学时光:那时高师(高剑父)亲自讲授理论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创作理论深入人心,倡导艺术革命,深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他曾经在《关于临摹》一文中描写自己师从高剑父的情形:当时高师(高剑父)保存了不少花鸟画家居廉的花卉(草虫)册页,上课时人手一页。我这时学习真是如饥似渴,反复欣赏、爱不释手。临摹时先用薄页纸把原画线描下来,再用矾宣纸按线描稿赋色(撞水、撞粉)。

  陈士炯在佛山市立美术学院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的人生也有了一个新开端——

  因为特别勤奋好学,陈士炯深得主持教务的美术老师、著名画家黄少强喜爱,成为他的大弟子,并给他取字“凝丹”,意寓“高节不可夺,炯心如凝丹”。

  一年后,因为种种原因,佛山市立美术学院停办,学校更名为南海师范学校,高剑父也离开了佛山。但是幸运的是,黄少强依旧在这里担任图画课老师。

  黄少强经常带学生到郊外写生,到街头速写底层人物。他提倡的“谱家国哀愁,写民间疾苦”的画风,影响了陈凝丹的一生。他的言传身教,让陈凝丹立志走为劳苦大众而创作的道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被点燃。南海师范组成抗日宣传队赴西江一带宣传,由黄少强领队,19岁的青年陈凝丹也是其中一员。在街头,宣传队的同学们情绪激昂,讲演到动情处泪如雨下。

  经过几年学习,陈凝丹已由那个只能在墙壁和泥土里画画的孩童,变成了高剑父和黄少强的得意门生、岭南画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以笔为枪  抒发炽热爱国之情

  陈凝丹对国家的感情是浓烈的,是无法化开、深入骨髓的热爱。

  1937年,25岁的陈凝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当年夏天,黄少强在广州开设民间画馆并组成民间画会,集合10名学生到广州习艺,陈凝丹就是最核心的成员。大家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广州举行抗战画展。同时,陈凝丹又在佛山与爱好美术的青年组成“民间艺友会”,举办画展宣传抗日。1938年,广州美术界为筹集寒衣慰劳前方将士举行书画展览,陈凝丹作品《雪满关山耀威武》获广州市学生联合会重价购藏,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用来筹集棉衣等抗寒物资,慰劳抗日一线将士。

  宣传抗日,陈凝丹全力付出,没有丝毫保留。那时,他与夫人梁少贤在佛山创办树贤小学,将学校所有的墙壁都画满了抗战宣传画,以此唤起学生的爱国激情。

  1938年10月,广州、佛山相继沦陷。陈凝丹一家匆忙逃往德庆三洲岩村。与普通的逃难人家所不同的是,他既背着行囊,又背着画囊,和千千万万的爱国同胞一起,奋起抗击日寇侵略。

  到了德庆三洲岩村不久,陈凝丹收到了黄少强的来信,嘱咐他到香港找工作并继续研艺。在香港期间,他协助黄少强主办救济难民画展。陈凝丹的《难民图》《骨肉流离道路中》在香港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与黄少强合作的《抗战图》被选送到国外展览。

  1939年,陈凝丹决定回到粤北搞抗日宣传。27岁的他,到第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宣传室任美术宣传干事,积极从事抗日宣传。他奔走于炮火连天的战地与农村,头顶呼啸飞过的子弹,从来无法阻止他放下手中的笔。他以昂扬的斗志和激情创作了《战地之春》《可怜归去已无家》《粤北大捷》《在密密的树林里》等作品,激励群众支援抗战,振奋士气。

  画作《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现被广东美术馆收藏)描绘的是陈凝丹在墙上作抗日宣传画,极富感染力。佛山美术评论家、陈凝丹的学生梁根祥说:“这幅作品既是陈凝丹在粤北农村宣传抗日的工作写照,也喊出了中华民族国难当头时人民的共同心声。”

  1940年,陈凝丹的《战地写生集》完成,恩师高剑父为该作品集题写封面,黄少强为作品集题诗中写道:“尚想民间苦,凄然弗自持。写生凭秃管,感遇赋新诗。”而他自己则写下了这样诗句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兴邦御侮匹夫责,带笔从戎志不回。报国有心思定远,愿将画管扫倭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是年11月,陈凝丹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期间,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刘岘同志的评论文章,肯定陈凝丹《共患难》《生产动员》等作品,指出他“摆脱了描绘风花雪月的丹青,而改用了雄健壮丽的色彩,这确实是新的国画。”并说:“为人民写作,是有前途的。”

  1949年,陈凝丹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恩师高剑父为画展作序:弟子陈士炯凝丹来游门下,服膺吾论,努力创作,收获颇丰。抗战期间,凝丹服务于前线,深入民间,文化劳军,赈饥义展,无不悉力以赴,不以艺术为一己之私,而有所贡献于国家人民,其行可嘉。当其客川时,曾举行新中国画展于陪都,著论于艺术家,阐扬艺术革命之道。喜吾道之不孤矣。高剑父还在序言中直言陈凝丹:廿余年来造诣卓然有成。

  这就是盟员、爱国画家陈凝丹燃烧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