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盟动态

践行同心思想 聚力社会建设

时间 : 2012/11/20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践行同心思想 聚力社会建设 

 

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深圳市委主委 吴以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问题逐渐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因此,党日益强调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和突出位置。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上,党中央再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大使命。但这项历史重任并非一党之力可及。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民主党派以国家振兴、民族富强、民生幸福为己任。社会稳定乃民心所向,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社会建设,民主党派理应不遗余力地积极参与。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参政党,民主党派更应发扬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优良传统,协助执政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民主党派应当适时转换参政议政工作的重心,对执政党因在经济建设当中投入了大部分精力而在社会建设方面暂时无暇顾及的问题、暂没有考虑的前瞻性问题和参政党自身有特殊优势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为解决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献计出力,同时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延伸基层组织触角,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有所作为。

一、转移参政议政重心,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改革开放30多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投入全部精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但社会建设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中国客观上已经进入了需要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执政党在这个新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没有民生的改善,不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反之,由于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重大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造成民心不稳,甚至社会不稳。因此,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立足之点。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政党功能和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民主党派政治价值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通过参政议政,民主党派直接介入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相比宏大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寻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办法,参政党更易于伸手帮上“忙”而不会“添乱”。

作为与执政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应当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多发问题,代表和反映所联系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才能有助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了解整体情况,协调好利益关系。因此,民主党派应当强化参政党表达整合社会利益的功能,建立健全参政党与其代表对象的联系机制,通过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创新群众利益表达载体,使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要求得到畅通的表达。并通过进行认真分析、综合和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本党派的政策建议,把党派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建议和要求整合到政府的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一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民意,另一方面做到真正代表并维护和实现所联系群众的利益。 

二、拓展社会服务平台,凝聚民心集聚力量

社会服务工作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渠道和延伸,也是民主党派参政为民的重要载体。作为民主党派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示自身形象、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它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基层、面对群众。如果说参政议政是参政能力的体现,那么社会服务工作则是民主党派社会责任的体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广大党派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的统一战线毕节实验区“同心工程”系列活动就是民主党派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打造社会服务新平台的典范。助推发展、改善民生、智力支持、生态建设、示范带动等五大“同心工程”行动以实现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党同心、人民群众与党同心为最终目标,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等为主要内容,以有影响、见实效、能持久的活动载体为重要支撑,凝聚各方力量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要将民主党派的力量更好地汇聚到社会建设当中去,就需要党和各民主党派一道搭建更多像“同心工程”这样的社会服务平台。

三、畅通渠道加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声、民意是执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检验执政效果的尺度。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主要靠市场调节的经济建设不同,社会建设主要是政府的任务和责任。在我国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民生问题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大难题。社会建设并非政府想做什么好事就可以做什么好事。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尤其要以真实的民意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的决策。而民主党派是以界别构成的,最了解各个界别的民意,有着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特点,可以承担起这一民意渠道的功能。因此,在社会建设问题决策之前,各民主党派可以依托党派成员向政府部门反映社情民意,对决策方向进行必要的监督。在政府进行社会建设问题决策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可以通过人民政协的平台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对决策方案形成的科学化、民主化进行监督。在政府执行社会建设项目决策的过程中,民主党派依然可以继续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职能,确保决策执行的公平性。

四、延伸基层组织触角,推进基层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基层民主要服务于民众的现实需要,而不是为了民主而民主。最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和民众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民主方式。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基层民主协商是一种调解利益的机制,通过发挥包括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内的各类基层组织的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当民众逐渐习惯于用民主的方式去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党在国家、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民主,进而推进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工作,既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也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参政党作用的发挥。目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滞后与我国社会管理的大量焦点矛盾问题集中在基层明显不相适应。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建设,理顺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丰富参与社会管理的手段方法,增强整合民主党派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能力。

社区是现代城区的最基层,是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汇聚地,是社情民意的汇聚地,应当成为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重要领域。伴随着社区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在现代城市社区日益增多。民主党派要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可以通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进社区,组织、发动党派成员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反映社情民意,参与社区工作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推进社区民主建设的进程,帮助实现社会稳定。

 

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需要党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时代的新要求。民主党派应该将履行参政党职能作为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具体体现,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