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集体呼吁增强青少年体质 社会重视刻不容缓
“那天,我要把一袋大米搬上楼,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看我岁数大了,好心跑过来帮忙,结果米还没搬上去,他把腰扭了,然后我把他背到了医院”,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日前在政协小组讨论上的一番话引得委员们纷纷叹息,“今天的孩子,你们的身体这样,怎能不让我们担忧!我们又该如何为你们分忧?”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个案。地处广州的华南农大如今已把新生的入学军训由秋季改为冬季,因为曾经在稍微炎热的天气里,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接二连三倒下。“我看着揪心啊!”曾经在乡下背着100多公斤东西轻轻松松爬上坡的温思美逐渐将自己的不可理解变为了忧心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学生没有强壮的体魄?他说,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投入,较少关注教育理念,但是不是钱就真的把所有问题解决了?
今年的“两会”上,青少年体质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家在出思路、出对策。
青少年体质问题不仅关乎体育、教育,更是全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这一点正在被各方充分认识,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正如温思美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教育公平,把我们的教育方式放在与社会管理模式同等重要的位置。
此次,对于大会发言中提出的建议“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大家也纷纷表示了认可。
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委员杨澜说,这个推行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是我特别希望能够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课时。杨澜说,我会把孩子送到比较重视体育的学校,同时在家里也让他们有额外的运动时间。我的孩子不用上奥数班,我觉得不需要在课外给他们再安排更多的学业负担,我会督促他们一个星期起码要有两个小时的大运动量运动。我认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是有必然联系的,所以我很看重这个。我也希望其他的妈妈们能够同样重视这点,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体格成长。
有个12岁儿子的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界别委员倪萍认为,“每天只锻炼一小时少了”。她儿子所在的学校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放学回家后,儿子还要再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倪萍说,我们首先保证他的锻炼时间。他现在每周一三五游泳,二四六打篮球,因为他是校篮球队的。现在每天回家放下书包,就去锻炼,已经和吃饭一样成为习惯了。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效愚说,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有关教育部门应该认真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同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应加重体育课的分量。学校、家长都要转变观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是口号,应该变为培养目标,从教育体系上保证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杨桦委员则认为,当前城市和乡村各级各类学校在场地、经费、师资等方面发展水平不一,所以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地区的体育课时可以达到,但质量无法保证。
“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体制改革层面来看,思想理念的改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远比搞什么工程都重要,因为执行层面不同,花钱不少,却不知道评估的效益有多好,”温思美说。
对于所有的缺憾、疑问和期待,在记者看来,这些都还需要并非文过饰非性质的真正探索和落实。正如政协委员们在讨论中所说,“现在每个家庭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孩子,如果不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教育,给他们的都是郁闷的选择条件,教育方法的缺失带来的是更多的担忧而不是分忧”。(曹彧 李雪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