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创新人才培养
国盛之道首在人才。
一项数据透露出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的短板: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5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
怎么才能让创新人才源源不断涌现?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培养创新人才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是谁?答“诸葛亮”的对了,答“孔明”的就错了。不久前网上热议的一道小学考试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华南农大副校长温思美对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反思。
“没有独立自由的思想怎么创新?没有天真烂漫、稀奇古怪的想法,怎么有创新的活力?”温思美认为,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还孩子童真”,改变应试型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精神。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在校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和研究生群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钱学森之问”,许多委员不约而同地提起了西南联大精神。
战火纷飞的年代,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的西南联大,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创新源于自由。那个时候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都非常自由,大家在一起比学问、比水平,而不是拼论文数量、比项目经费,也没有那么多的考核,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长期安心研究下去。”欧阳钟灿说,创新不可能总是成功,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社会上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建立创新人才的保护机制,对取得成绩的,要大力鼓励;暂时失败的,也要给予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他们的创造力。
“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远大的科学志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黄伯云认为,只有时刻想到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去从事科学研究,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才能成就真正的大家大师,而这也正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核。(刘祖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