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盟动态

全国人大代表罗远芳:建议加大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 : 2012/03/12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罗远芳:建议加大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她建议,国家科技部、财政部要进一步确立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地位,重视和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和倾斜,从源头上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带来的问题。

罗远芳说,基础研究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竞争力,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实践证明,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开展基础研究可以花小钱办大事,产出效益很大。

以轮胎工业为例,目前我国轮胎的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轮胎工业的基础和前沿研究不够,国内轮胎企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低档轮胎。由于性能较差,不仅油耗高,而且汽车尾气排放和轮胎在高速行驶中磨损的粉末进入空气中,就成了pm2.5,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罗远芳介绍,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和日本竞相开发高性能轮胎,如“绿色”轮胎、低滚阻轮胎等,兼具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等特性。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二,高性能轮胎的节油率可达5%,如果在全国推广,每年节油可达400万吨左右,可节约400亿元,同时还可以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有利于降低pm2.5指数。因此高性能轮胎是当前世界轮胎的研究开发热点。

罗远芳说,除了轮胎工业,水泥工业等诸多产业也存在这个问题。近几年,我国许多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往往注重眼前产出,忽视了未雨绸缪,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就像pm2.5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建立监测网很重要,这花费会有多大?其实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防治。”

罗远芳表示,从重视程度和整体实力来看,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国外差距较大,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偏低,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据介绍,201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还不足5%,远低于主要创新型国家10%~20%的水平,甚至连俄罗斯和南非都赶不上。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与GDP的比值多年停留在0.5‰~0.7‰之间,远低于国际水平。

为此,罗远芳建议,国家科技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时,有必要进一步把高校在我国基础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下来,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如专门为高校设立基础研究经费,以便有潜力的研究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果。同时,统一协调管理,保证对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的长期稳定投入。国家还要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等对高校基础研究进行投入。比如,通过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联盟,使高校在基础研究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使企业认识到基础研究对其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搞基础研究需能坐‘冷板凳’,对于高水平科学家,要‘免考(核)’!”罗远芳还呼吁,要进一步规范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她认为,成果评价要结合原创性成果的长期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由注重激励数量增长转为引导质量提升,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体现。如对学术论文的评价,逐步改变“以刊定文”、“唯SCI”等评价方式,注重体现成果的影响力和实际贡献。

(来源:3月11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