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盟动态

李竟先委员呼吁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和加强劳动保护

时间 : 2011/03/11 来源 : 广东民盟网 字体

 

李竟先委员呼吁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和加强劳动保护

 


李竟先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

3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专职副主委李竟先在十一届四次全国政协会议民盟组讨论会上发言,结合三八节和当天讨论题参加讨论,她在发言中说:“我发言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先谈谈与女性有关的话题,现在坊间有称‘不想当师母的研究生不是好研究生’”,在场有委员笑了起来。“这话听起来好笑,其实令人心酸。这里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现在社会层间交流通道不足够通畅,学生们尤其是女学生们要想达到她们师母的生活水平靠自己的努力很难,就有人想走捷径。应该努力畅通社会层间交流通道,让人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希望和机会,这样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性别歧视现在在其他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将大龄未嫁女性称为‘剩女’,‘剩’有被别人挑拣剩下的意思。我反对使用‘剩女’一词。不少大龄未婚女青年既想成为贤妻良母,更想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她们大多是‘白骨精’,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理想的工作,她们的‘剩’是主动的。她们的择偶观已经与时俱进了。而大部分男性的择偶标准还比较传统,多是‘贤妻良母加花瓶’。应该说这里面有两性择偶观的错位。实际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她们因未婚而承受的压力不小。呼吁家长给大龄未婚女性多点理解。也希望社会对此现象宽松对待。既然大龄未娶男性可以是‘钻石王老五’,为何未嫁大龄女性不可以叫‘翡翠王小丫’?!此外,坊间也在议论延长女性的工作年限,以体现男女平等云云。我认为体现男女平等的最好表现形式是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比如,在各级政府、政协、人大等适当增加女性参政的比例等等”。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加上加强和完善劳动保护的条款,以便于作为今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据。我今年带来的提案之一是《关于加强对尘肺病防治的监管的提案》,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低端工种多,对职业病防止迫在眉睫。”

李委员在她的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病发展速度快,相关问题不断增多。国家在防控职业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2009年全国共检查用人单位12.5万家,查出职业病危害项目1.07万项,依法查处用人单位1.05万家。随着形势发展受职业病威胁人群不断增多。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职业病达72.3万例,其中尘肺病65.3万例。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职业病高发期,其中尘肺病占比较高,尘肺病是晚发性“可防不可治”疾病,潜伏期长达十数年,即使脱离接触仍缓慢发展,可造成劳动能力甚至生命丧失,目前全世界尚无特效药。因此,控制减少尘肺病关键是预防。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目前尘肺病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和紧迫。职业病不仅损害劳动者健康,也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会影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更与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她提出四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从职业病预防及诊断和救治、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完善。解决职业病认定难问题,建立严格的赔偿制度。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一是建立政府部门考核安全生产指标同时进行防治尘肺病的考核,建立防粉评价机制。二是新建项目进行安全评价时必须同时进行扬尘评估,达标方批。三是建立对扬尘项目严密监控机制。四是提高劳动者个人防护能力。

3, 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强化监管者的法律责任,依法对未履职导致重大职业病事故的监管责任人和当事企业严厉处置。可以采用政府宏观管理与社会有偿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利用社会力量监管,利用网络监督,堵塞监管权利寻租空间。将职业病防治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作为提拔依据之一。

建立职业病防治立交桥,形成合力有效监管。理顺防治监管体系,统一归口管理。加强卫生、安监、劳保、工会及民政等部门沟通协作信息共享,便于归口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有效监管。

4,创新职业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增加职业病防治投入,一是建立并完善职业病保险制度。强制扬尘企业依法缴纳保险金。保险机构作第三方定期为职工进行健康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和建立档案,既保障劳动者权益,又为企业和社会分担风险。还可吸收保险部门作为非政府组织介入监管。二是建立类似银行存款准备金那样的“职业病防治准备金”,扬尘企业注册时就交“职业病防治准备金”,逐年积累,交由第三方监管,用于职业病防治补偿。三是建立“污染企业的建立与退出跟踪机制”,堵住无良企业易地重开甩“包袱”的漏洞。四是切实加大投入,对现有防治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防治队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宣传培训,确保劳动者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