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压力较大,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现象存在,为此,民盟广东省委会向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提出相关建议。
如何破除“不敢投”?提案建议多措并举,稳定有关行业投资预期,保障企业“放心投”。
清理各类隐性“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多设“绿灯”,加大市场开放准入力度,确保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地企稳,保障竞争性领域的竞争公平性,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对于资金链长的业务或领域,政府应加强引导与鼓励,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民营企业更清楚地看到投资前景;从金融、土地供给、税收、户籍管理等各个方面探索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稳定机制,引导市场逐步建立稳定投资预期;继续加大对疫情受影响严重行业的支持力度。可考虑制定相关行业疫后发展三年行动规划等措施,多管齐下加强扶持,提振相关行业发展的信心。
如何改变“不愿投”?提案建议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改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积极投”。
一是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加快落实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主体责任制,提升政府公信力,切实履行契约责任,消除民营企业的顾虑。二是推动工商登记便利化,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缩减审批流程,节约创新创业的时间成本。三是加强“双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一方面使企业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家参与到政策制订过程中,针对行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更积极参与各项投资。
如何解决“不能投”?提案建议加强要素供给,释放投资潜力,支持企业“有力投”。
首先要合理增加土地指标供给。特别是对技术含量高、投资数额大、拉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土地指标要适当倾斜供给。其次,要完善地方政府风险缓释基金,为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担保增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债融资和股权融资。发展针对民营企业的特色专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面向创新投资的股权融资市场。此外,还要不断增加有效投资,帮助高耗能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邓潇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