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盟动态

【广州日报】广东省政协委员答记者问 邓文基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财、物和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流通

时间 : 2019/01/29 来源 : 广州日报 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2019年1月29日A8版(原标题:《广东省政协委员答记者问热议乡村振兴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1月28日下午举行的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省政协委员们就广东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接受记者提问。

  目前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何优势和困难?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就此进行了分析。

  “大湾区内缺乏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导致不能及时解决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科创研发与产业布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因此,我们建议,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共同组成大湾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破解制度机制障碍,提升合作力度和效率。”

  人才、资金、物资、信息流通不畅是粤港澳大湾区难以实现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邓文基认为,可以创建更吸引人的“粤港澳大湾区绿卡”,以港澳优势吸引全球高端科创人才落户大湾区,进一步简化、放宽大湾区内科技交流合作的审批和通关。同时,促进科研项目经费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互联互通,让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在物品和信息流通方面,可以研究制定大湾区物流通关便利政策,设立三地直连互通的大湾区“互联网特区”。

  数据显示,大湾区现有4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散裂中子源、超算中心、中微子实验室等多个大科学装置,2017年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7.6万件。但在源头创新能力上,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仍有较大差距,专利真正发挥作用的比例也远低于旧金山湾区。针对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邓文基建议设立大湾区科技攻关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对接,引导推进自主创新领域的合作,重点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引领效能的中医中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