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盟动态

南方都市报:民盟广东省委提交提案 建议粤港澳共建“湾区科技大学”

时间 : 2019/01/26 来源 : 南方都市报 字体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年01月24日AA04版(原标题:《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提案:建议粤港澳共建“湾区科技大学”》)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广东省“两会”明天开幕。民盟广东省委会向大会提交的提案建议,探索更具引才力度的“粤港澳大湾区绿卡”制度,探索在大湾区建立统一 的“互 联 网 特区”,同时建议三地政府在深港河套地区合作共建“湾区科技大学”,以高教协同发展助推大湾区科技创新。

现状

高等教育优势尚未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提案说,大湾区所具有的“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体系”特点,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粤港澳三地政府在科技创新合作上还没有专门的联合机构进行规划和协调,在科创研发和产业布局等领域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

同时,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等创新要素流通渠道还不畅。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仍有待提升,在源头创新能力上与旧金山湾区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一方面,从大学城的建设,到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再到5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里获得了大发展。另一方面,仅香港一地就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100强,具有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丰富经验。但高等教育优势尚未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介绍。

他说,三地已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并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但尚未有专门的高等教育框架协议和对接机制,合作力度有限、协同发展仍不足;同时港澳基础研究的优势和内地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未能有效结合,科研成果产业化不足。

建议

探索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特区”

提案建议,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协调领导机构层级,提请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成立大湾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委员会,并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专家参与,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破解制度障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指引。

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流通。探索更具引才力度的“粤港澳大湾区绿卡”制度,发挥港澳制度优势吸引全球高端科创人才落户大湾区;简化、放宽境内外科技工作者交流与合作的外事审批和通关制度,促进人才便利流动。

提案还建议,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和推广;粤港澳联合设立大湾区科技攻关专项;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跨境运维和保护机制等。同时,探索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特区”,建设与港澳直连互通的互联网环境。

在深港河套地区共建“湾区科技大学”

提案提出,建议创设“湾区科技大学”。突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实施办法等的政策限制,由三地政府在深港河套地区合作共建,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一所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

“通过三地政府和高水平大学联合共建,充分吸收三地办学经验,相信能更快地探索出一条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途径”。邓文基表示。

提案还建议,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来大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特色学院或分校。

同时,完善大湾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法律法规,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处置权、收益权、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等问题,明确、完善高校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及奖励机制的制度指引;在大湾区大力发展各类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大力促进科创企业孵化器和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大力培育科技创新生态和科创投资文化。(贺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