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11位省政协委员在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登台发言。民盟广东省委会常委、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许旋代表盟省委作题为《关于“双减”背景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减负增效的建议》的大会发言。
发言指出,“双减”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改革,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议大面积增加高中学位,争取国家授权广东部分城市试点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减轻家长学生的焦虑。
普高录取率是焦虑根源之一
发言认为,社会各界热切希望“双减”政策能够切实落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但如何通过“双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教育评价标准仍需完善,家长焦虑心态有待缓解。面对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尤其面对普通高中录取率只有50%的巨大压力,加之历史上打造名校造成的义务教育学校差距过大,“双减”之后,家长焦虑心态不减,仍希望通过择校或私教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升学竞争力。
对此,许旋在发言中表示,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进教育评价体制。“不把中考上线率以及重点学校录取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引导学校和社会破除‘唯分数论’。”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评价工具,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发展性评价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建议加快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对薄弱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推动优质学校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轮岗,防止择校热、奥数热、学区房等话题炒作,突出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
此外,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的同时,还应大面积增加高中学位,“争取国家授权广东部分城市试点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减轻家长学生的焦虑。”。
老师“早七晚六”需要完善激励机制
许旋还在发言中指出,“双减”配套措施尚需细化,校内课后服务机制有待健全。不少教师成为承担校内课后服务的主体,基本“早七晚六”,影响了集中备课及业务学习,对应的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
对此,建议教育部门要倾听师生和家长意见,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学生接送时间、餐食午休、课外作业以及教师工作时长等问题的解决,出台更接地气的“双减”细则。同时,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财政补助、教师补助标准,把教师承担校内课后服务工作量按正常课时计算,与绩效工资挂钩。
许旋还在发言中呼吁规范校内课后服务第三方运营平台的管理与风险监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文字摘编自《深圳商报》,作者彭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