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群英荟萃展风采

深圳盟员陈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

时间 : 2024/09/30 来源 : 民盟深圳市委会 字体

  陈浩,男,汉族,1955年7月生,浙江海宁人。1987年2月加入民盟。现任民盟中央美术院广东分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日本东京都国际艺术研究院院聘教授,南方文交所艺术品中心专家库特聘专家。

辞章典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人,文艺家们把自己的艺术人生融入到了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之中,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引领社会风尚的榜样和标杆。深圳盟员陈浩正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令人尊敬的文艺家。

陈浩_.jpg

  陈浩曾获中国文联“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书法家等荣誉称号。书法教学论文曾获国家教委全国中师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他出版有《陈浩书法篆刻集》《微斋诗词序跋集》《陈浩诗文选》《见山居印痕》《游心集——陈浩诗文选》等二十三种作品专辑,并有作品编入《与时代同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型纪念邮册。

  陈浩喜欢古体诗词,自小受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父亲熏陶。父亲经常在茶余饭后、散步小憩或相携出行时,和他讲《诗经》《离骚》,聊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说李白与杜甫、苏轼与辛弃疾,也谈陆游、李清照……每当说到情浓兴至处,还会旁若无人地高声吟诵,或古调传唱。当时的陈浩虽然并不太懂,但觉得那声音高亢、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非常入耳。倏忽间,古诗词言辞之精炼、意境之深远、风格之多样、韵律之优美,一下子吸引了他,给他幼小的心灵,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目光可以直射古人的星空,徜徉于诗文词海之间。在刚步入小学校园时,父亲就给他开列了一个古诗文自习计划表,即至小学三年级末,要完成背诵唐诗一百首、宋词七十首、古文四十篇,临帖写字更是日课,规定每天写大字一张,同时还附有一个书目清单,告诉他要循序渐进读的书。陈浩父亲的这套标准对他的人生至关重要,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

  陈浩从年轻时起就爱读书、爱买书,藏书渐渐丰盈,粗计有两万多册,于是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千石万卷楼”。除了藏书,他还喜欢刻印,藏有印石数千方。

  陈浩对于书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多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包括读书、阅历、识见、品格情怀和胸襟气度等。苏东坡说:“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写自作诗文,相比于抄唐诗宋词,更能传情达意,表现作者的思虑情采,这方面,古人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传世的一些书法经典,大多是自书诗文。陈浩认为现今书坛重技而轻文,是不足以“融深情于笔墨,扬秀逸于毫端”的,更遑论超越古人了。

以文载道,构筑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陈浩曾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西泠印社美术馆及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随团出访法国、北美、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参加展览,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国际书画艺术大展。

陈浩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展出.png

  2018年8月16日至22日,陈浩及作品亮相“纽约巨幕”,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展示播放,让中国书法作品呈现在这“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上,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陈浩在“第17届国际书画大赏展”上荣获“艺术贡献奖”.png

陈浩参加“第17届国际书画大赏展”.png

  2024年5月29日至6月4日,“第17届国际书画大赏展”在东京举办,共有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创作的327件作品参展。作为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个个人作品展,“书印扶桑——陈浩诗书印展”共展出陈浩近期创作的诗词书法和篆刻作品20件,其中包括正、草、隶、篆、行各种书体,条屏、斗方、对联、小品等多种形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浩深厚的传统功力和近期的创作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原创诗词,与书法笔墨相映生辉,更为展览增添了思想性和文化观赏性。展览受到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热情关注,陈浩则被主办方授予本次大展的唯一一个“艺术贡献奖”。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恰逢奥运会百年之后重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巴黎。陈浩参与了“从北京到巴黎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名家名作系列展播”,通过作品传承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让世界看到一个欣欣向荣、自信开放的中国。


  学书如登山,一山有一山之景,一层有一层之境界,尽可以诗心徜徉,或与群峦相依,或与风云齐驱。胸中有丘壑,笔底藏烟云。陈浩正是如此,“放怀于天地之外,得气在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