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5两会专题 > 大会发言

关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我省中外合作园区建设的建议

时间 : 2025/01/14 来源 : 参政议政工作处 字体

  中外合作园区,又称国际合作园区、国际产业合作园等,指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持续深化特定国别(地区)经贸合作,强化外资项目招引、国际资源集聚的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它是我国构建高标准开放平台的重要载体,对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意义重大。早在2018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就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若干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际合作园区。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强中外合作园区等招商引资主阵地。《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要求,高水平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建设。近年来,广东建设中外合作园区取得一定成绩,但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仍存在问题和短板。

  一、我省中外合作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谋划不足,不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要求。广东建设中外合作园区起步早,但统筹规划不足,发展至今与江浙等先进省份已有较大差距,与广东经济大省、对外开放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2016年印发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就提出,研究制定促进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其后多年,我省出台多份文件亦提到建设国际合作园区(中外合作园区),但都缺少进一步细化的政策措施。反观浙江省,从2014年开始培育国际产业合作园,发布《关于创建国际产业合作园通知》《关于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国际产业园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等文件,目前已创建22座国际产业合作园,成为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重要抓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年来累计吸引外资项目5000多个,实际使用外资超400亿美元;同时,江苏实施省内国际合作园区引领支撑工程,已累计建成24个省内国际合作园区。

  (二)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未显,仍需机制创新和政策赋能。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合作“3+1”旗舰项目。但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项目相比,未能享受同等的合作机制和国家政策支持,难以系统全面地导入更多新加坡国际化资源要素。中韩(惠州)产业园定位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新高地,但与先进成熟园区相比,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外资、韩资项目少,项目质量仍有待提升。2023年落户园区的外资项目7宗(无韩资项目),仅占当年招商引资全部项目的1/5。

  (三)总体规模偏小,园区集聚水平和建设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及的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中外合作园区发展普遍不及预期。比如,截至2024年7月,作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核心区的鹤山市仅设立欧资企业24家,其中规上企业18家;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累计在区内促成落地德国投资类项目15个,中德合作类项目24个,走出去项目2个。部分中外合作园区主导产业选择过于宽泛,互补性和产业关联性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缺乏独特的产业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建议

  (一)加强对建设中外合作园区的整体谋划。一是研究出台我省《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开展省级中外合作园区创建工作纳入我省“十五五”相关规划,配套出台广东省《中外合作园区认定办法》《中外合作园区考核评价办法》。以欧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对象建设省内中外合作园区,以“五外联动”为核心,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全省形成龙头带动、产业引领、融合发展的中外合作园区新格局。二是针对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国际合作新内容、新机制,加快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聚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三是统筹布局建设与我省产业政策衔接的中外合作园区,确保中外合作园区以“区中园”模式在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平台全覆盖。四是引导中外合作园区在粤东西北地区布局和发展,争取实现在各地级以上市全覆盖。

  (二)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积极推动将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争取给予与国内其他三个中新合作项目同等级别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支持将知识城纳入广东省自贸区试验区范围,并与知识城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中新双边合作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功能叠加,促进与南沙等重大平台联动发展;争取由知识城承办2025年中新联委会第21次会议,提高其作为国家级平台的战略承载力和品牌显示度。二是进一步集中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中韩(惠州)产业园,支持潼湖生态智慧区、仲恺高端产业合作区等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片区加快塑造高端品质园区;结合中韩自贸协定后续谈判进展,研究制定可率先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试行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产业培育、供应链建设等政策,推行更多便利双方人员往来的务实举措;争取设立支持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的产业基金,通过基金引导强化资本运作等方式扩大招商。

  (三)全面提高产业园区发展能级。一方面强化存量挖潜。指导现有中外合作园区探索清晰的开发和盈利模式,选择具有互补性和产业关联性的主导产业,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产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加强中外合作园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合作,共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推动我省现有中外合作园区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领域对接国际优质资源。另一方面抢抓发展增量。借鉴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模式,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支持各地市向工信部申报认定新的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深化广东与RCEP各成员国的合作,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依托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创新建设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