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首次对数字体育做出定义,数字体育是指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体育发展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体育领域的数字政府治理、全民健身数字化、运动训练数字化、体育竞赛数字化和体育产业数字化等。目前广东省正加速推进数字体育新业态的培育,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涵盖数字技术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智能运动设备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将于粤港澳三地举行,这是我省加快推动数字体育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数字体育产业发展高地的良好机遇。
一、我省数字体育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数字体育产业能级不高。目前,我省数字体育企业主要分布在体育器材制造、体育传媒服务等领域,高价值领域的数字技术、AI视觉技术、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体育模拟器、智能传感器等基础较为薄弱,能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关键研发服务资源不足。体育数据挖掘和分析、数字治理、数据安全以及数据交易等存在短板与空白。体育数字化产业能级不高,对于数字体育的全链条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二)数字体育政务服务体系不完善。早在2020年,“粤省事”就已经上线“体育服务专区”,为我省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体育服务,包括热门赛事的票务预订、体育场馆预约、全民健身活动信息的发布等。但我省的数字体育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内容仍局限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对标《浙江省数字体育建设“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数字赋能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差距十分明显。
(三)数字体育项目缺少高等级赛事和有影响力的品牌IP。作为数字体育项目之一的电子竞技类项目,近年来在全运会等国内国际赛事的推广下,其发展突飞猛进。然而,我省虚拟运动、智能运动、体感运动等类别的数字体育项目仍暂处于“零散性、自发性”阶段,缺乏品牌宣传、高端赛事、线上服务等专业平台的支持,尚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IP,严重制约了数字体育项目的普及推广。
(四)数字体育产业缺乏示范应用场景牵引。数字体育产品体量大、类别多,个别数字体育项目门槛高,难以一步做到全民普及,亟需打造一批应用场景。目前,广东省的智能体育场馆数量相对较少,且配套设施薄弱,既难以满足广大民众对智能化体育设施的需求,也不利于有效打通使用者与开发者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
二、建议
(一)借助全运会的广泛影响力,培育数字体育产业生态。一是借助我省筹备全运会的强大产业辐射力,夯实数字体育产业基础。一方面建立健全我省体育重大项目库、产业单位库、重点企业和体育消费数据库,积极引导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方面的龙头企业涉足数字体育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体育用品行业智能化改造,赋能体育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二是利用全运会期间的强大宣传力,通过数字媒体渠道大力推广数字体育消费,创新体育数字消费券等消费支付产品,培育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消费新模式,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三是结合全运会前后对周边文旅产品、文旅消费的强大推广力,推进文体旅数字化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省文体旅游“一张图”,汇聚展示体育特色旅游区、营地等信息,培育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新模式,将户外运动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打造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模拟飞行等健身休闲数字化应用场景。
(二)以全运会赛事组织管理为契机,提升数字体育治理水平。一是打造我省“一网通”式数字体育政务大平台,集约整合体育服务资源,在重大赛事期间可通过该平台集成赛事有关信息的采集处理及智能化预测(如票务信息、人流、交通、气象、突发事件等),为群众观看赛事和领导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提升赛事组织效率。在平时可通过该平台集成提供实时比赛信息、场馆预约、健身指导等服务,推动体育消费的数字化、便利化。二是在赛事场馆建设过程中构建数字体育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的标准体系,出台诸如体育场馆智慧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体育赛事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数字体育省级数据库建设标准、接口协议标准规范等,从而为数字体育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依托“互联网+”打造体育产业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使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全省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协同联动,探索体育产业重点行业运行监测,为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预警提供支撑。
(三)用好全运会东道主优势,打造数字体育高端品牌IP
一方面,在全运会期间,利用数字技术为体育赛事视听传播注入新活力,结合AI解说、VR观赛和云直播等技术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多元化的观赛体验。另一方面,借助全运会场地便利和赛事关注热潮,我省可以向国家争取在全运会前后举办国内首个数字体育综合性赛事,将自行车、赛艇、高尔夫等传统体育项目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感知交互等数字技术相结合,为全国观众带来高度还原、深度沉浸、身临其境的全新数字体育体验,将“全运会的赛事流量”转变为我省数字体育产业的品牌IP。
(四)发挥全运会长尾效应,搭建数字体育应用场景
一是利用我省会展经济优势,创办数字体育领域的全国性展会,大力提升数字体育影响力,持续提升民众对于数字体育产品的认知度、体验感。二是借助全运会全面改造升级我省赛事场馆和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的契机,加强数字体育与智慧城市建设联动,采用“先公共场馆示范,再进寻常百姓家”策略,建立广泛覆盖的数字体育场馆示范体系,同时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智能健身器材+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场馆数字管理”“智慧健身路径规划”等“产品+服务”的数字化场景,促进传统体育设施转型升级与高效利用,营造“处处可用、时时乐用、人人宜用”数字体育使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