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2025两会专题 > 大会发言

关于破解我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瓶颈的建议

时间 : 2025/01/14 来源 : 参政议政工作处 字体

  2024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广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出台《广东省培育未来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加快推动我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目前,广东省有4.3万家合成生物企业,位居全国首位,发展势头迅猛。但调研发现,我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

  一、我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一是专项政策体系还需完善。上海市在2023年9月已经发布了《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相比而言,广东合成生物产业缺乏专项政策支持。2024年10月广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要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等新领域新赛道,但至今尚未出台专项政策。二是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合成生物企业前期研发周期长,投入高,浙江杭州和江苏常州相继发布政策,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提供高额资金支持,如《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规定,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国家级最高1亿元、省级最高5000万元支持。相较于江浙,广东合成生物产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作用发挥也远远不够。

  (二)产业发展链条尚不健全一是产业基础仍不牢固。目前,省内合成生物企业多处于前、中期发展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均缺乏具有引领效应的龙头企业。二是原料供应短缺。特殊生物制品生产对原料供应时效性和运输条件要求高,而本土原料供应产业薄弱导致企业采购成本高,影响本地产业生态发育。特殊菌株等生产原辅料高度依赖进口,供应链自主安全性不足,面对西方国家出口管控有断供的风险。

  (三)高标准产业空间供给不足合成生物产业对空间的专业需求较高,包括层高、承重、供水、供电以及“三废”处理等方面,新环保法的严格限制也对合成生物产业的“三废”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省大部分园区建成时间较早,规划设计层次较低,类似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大型高端专业园区的供给量不足,“三废”处理排放难等类型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空间。

  (四)人才矩阵建设不足一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合成生物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项目经验要求较高,而国内合成生物学人才培养起步晚,广东仅有中山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两所高校开设合成生物学专业,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复合型人才紧缺。国内包括合成生物学在内的研究领域过于重视研发人才,对交叉型人才的培养较少,既懂科研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由于缺乏项目管理和项目申报人才,不少企业在寻找对接服务资源过程中走了弯路,迫切希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建议:

  (一)加强专项政策引领,强化资金精准扶持。一是完善专项政策体系。建议借鉴杭州等地先进经验,出台《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差异化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聚焦于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等举措,充分发挥专项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提振作用。二是设立专项基金。设立省级合成生物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采用“拨投结合”模式,先期支持初创期原创性技术项目,并随研发成果市场化逐步转化为股权投资,保障研发团队主导权,降低早期研发风险。同时,对合成生物细分领域技术研发、合成生物技术应用、合成生物产业配套等重点领域设置专项奖补;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合成生物产业投资,形成多元化资金供给体系。

  (二)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精准招商。采用政府合作、商协会搭桥、行业会展推介、产业链招商等多种策略“精准招商”,吸引国内外合成生物重点企业落户广东。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格局。二是加强龙头培育。持续推动孵化器专业化、品牌化建设,推广“孵化+创投”模式,依托国家级孵化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原料保障。利用省市区三级引导基金,直接投资招引成熟的外地原料酶合成生物企业。同时,鼓励本土原料供应产业发展,提升原料自给率,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推动原料供应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园区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打造一批高质量生物制造产业园。选取区位合适的产业用地作为建设选址,在厂房层高、荷载、“三废”处理等方面严格按照生物制造企业标准量身定制,解决企业的痛点和需求。二是构建“金字塔”产业发展模式。以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先进园区为核心,依托其强大的合成生物产业基础,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核心发展圈”,实现合成生物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布局,提升产业整体价值。三是探索“飞地园区”合作新路径。重点研发大宗材料、大宗化学品等关键技术,并通过飞地拓展实现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飞地拓展根据产品特性分为3类,高规格量产类(对建筑硬件要求高)可在佛山、中山等地建设省内“飞地园区”;大规模量产且能耗高类(对能源供应要求高)可在河北、安徽等地开展省外合作,以降低生产成本;生物质原料依赖类(对生物质供应要求高)可在广西、辽宁等地建立“飞地园区”,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资源。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一是高水平建设交叉学科。支持我省高校调整设立合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积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二是探索建立“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校+大型科研院所”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面向合成生物产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三是鼓励港澳地区高水平院校与我省高校、企业共建高等产业学院、产业实训基地等产教联合体,联合开展合成生物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