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恒,1977年8月生,四川宜宾人。2010年5月加入民盟。现任民盟湛江市委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广东海洋大学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班主任、“双百行动”先进个人等表彰。
潜心教学,以情育人
王庆恒立足本职工作,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先后主讲《动物学》《保护生物学》《珍珠培育原理与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他科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份批阅作业并记录实验报告,及时回复每位同学的问题,教学效果得到师生的一致肯定,《动物学》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王庆恒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授之以“渔”,不仅使学生的学识能力、实践能力获得明显提升,而且着重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模式、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他指导的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等各类奖励20余项。
作为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王庆恒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情况,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排忧解难。他主动资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通宵陪护突发严重伤病住院治疗的学生,与感情受挫情绪失控的学生促膝长谈化解潜在风险,护送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返乡。
廿年一日,扎实科研
王庆恒长期从事珍珠贝和光裸星虫(俗称沙虫)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研究课题2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研究生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他扎根科研一线,开展定期抽样调查和应急调查,并带领团队成员与农户一起作业,以准确掌握生产一线的详细信息,保证技术研发工作有的放矢。
在珍珠贝研究方面,王庆恒近年来主要构建了“春季植核+异地接力养殖”“早春育苗+秋季植核”等育珠新模式,以及植核术前处理、附着物生物清理等育珠新技术;主持或主要参与了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黑壳色选系、耐低温选系等多个优良品种(系)的育种工作;首创了珍珠贝微胶囊配合饲料;以“良种+良法”提高育珠贝的存活率、留核率和珍珠品质。相关项目获2021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排名2)。
在光裸星虫研究方面,王庆恒首次构建染色体水平的高精度基因组图谱,确定了星虫动物的系统进化地位;在国内最早利用分子标记开展群体遗传和种质资源分析;系统开展繁殖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建立了光裸星虫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和池塘规模化育苗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光裸星虫人工配合微粒饲料,与企业合作开发和优化了沙虫机械化采挖技术,形成成套的光裸星虫集约化养殖技术体系。相关项目获2020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排名1)。
情系三农,振兴乡村
王庆恒长期在产业一线开展应用技术的探索、验证和推广,深切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2010年,他开始担任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支持农户劳动致富,王庆恒与团队成员一起,通过开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现场交流指导等多种方式推广养殖新技术,并长期向经济困难的农户赠送优质种苗。2020年初,团队克服疫情导致交通不便、物资不足等困难,坚守试验基地,共培育马氏珠母贝早春苗种约1亿粒,全部赠送给覃斗镇贫困养殖户。此外,王庆恒还大力支持广东尊鼎珍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升级,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成贝养殖、苗种生产、养殖笼具制作等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王庆恒及团队成员长期无偿为基层单位提供咨询和智力服务,支持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经过持续跟踪调查,2019年促成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贝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等联合调研,成功研判流沙湾养殖珍珠贝严重灾害的发生原因,提出灾后复产建议;2020年指导“下六沙虫”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提高了本地沙虫产品的市场知名度;2022年参与遂溪县草潭镇沙虫文化科普馆的设计和规划,无偿提供大量图文和视频材料。